扁圣书院的各位同学:
大家好!
上一周我们讲了祛风之剂的四大阵法,留的课后题大家还记得吗?
中医少年丨当体内风雷大作,我们该怎么办?
课后复习题1、中医所讲的喑和痱分别是指什么症状?
答:“喑”指舌强不能言;“痱”指足废不能用。
2、下列对痹症描述正确的是?
A、独活寄生汤可治疗痹症
B、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C、风痹又叫行痹,寒痹又叫痛痹,湿痹又叫着痹。
3、中医有“头痛不离川芎”之说,川芎善于治疗的头痛是下列哪一种?
A、少阳、厥阴经头痛(头顶或两侧头痛)
B、太阳经头痛(后头痛牵连项部)
C、阳明经头痛(前额部)
D、少阴经头痛(头痛连及齿颊部)。
4、川芎茶调散需要用茶水送服的原因是什么?
A、茶本身能上清头目;
B、茶能引热下行,制约方剂中风药的温燥之性。
5、在我们学习的阵法中,下列没选用作为送服汤头的是?
A、茶B、酒C、米汤D、醋
你答对了吗?
本周我们背诵的汤头只有三首,一首祛寒,两首祛暑。
先来看祛寒阵法。
这个寒可不是前面讲的风寒了,而是身体内部阳气不足导致的内寒,就像身体进入了秋冬季节,经常觉得冷,脸色苍白,手脚冰凉,吃点东西就不消化或者腹痛腹泻。这时候我们需要借助温暖的药力,来给身体提提温度,增加热量,让身体从冬寒回到春暖。
下面我们通过理中汤阵法,进一步了解祛寒的智慧:
01
理中汤
理中汤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
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回阳
脾胃又叫做中焦,统管着人体的运化职能。它就像家里的破壁机,把人吃进肚子里的食物打碎熬成糊,再变成气血精微物质。
当脾胃虚弱和冷时,就好比破壁机的电力不足了,食物就不能被很好地粉碎煮熟,不能变成精微物质被人体吸收的食物残渣,就会以呕吐、泻痢的形式排出去,也就是我们通俗讲的消化不良。这种寒性的消化不良,还会伴随肚子疼、不想吃饭,手脚凉、肢体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等症状。很多慢性胃肠炎、胃下垂等胃肠功能衰弱的人,病根都是在脾胃虚寒上。
针对这种情况,张仲景老先生信手拈来干姜、甘草、人参、白术四员大将,创造了理中汤阵法。
姜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一味药材,生姜水分含量高,挥发性很强,常常用来发汗,一般风寒感冒初期用它来驱寒。干姜去除了水分,浓缩了药力,药性也不像生姜那样喜欢四处奔跑了,它就像一个小火炉,吃进脾胃中就蹲在那里持续释放热量,所以张仲景把它点做了理中汤阵法的统帅;
人参能够补气健脾,协助干姜做好脾胃阳气的振奋工作;白术善于燥湿,能够解除湿邪的捆绑,让脾脏腿脚利索地开展工作;炙甘草除了调和诸药,也能温暖振奋脾气。
这四位大将一出马,被虚寒缠身,负重不堪的脾胃就能甩开包袱,开大马力重新运转了,清升浊降正常之后,吐泻腹痛等症状自然也就痊愈了。
理中汤加入附子,就成了附子理中汤,这可以算作组方界的“纯爷们儿”了。因为干姜、人参、白术、甘草本身就属于阳药,相当于中药里的“男人”,纯阳大热的附子则好比最具血性的男子汉,所以附子理中汤整体药性比较躁烈,也比理中汤威猛,适合一些极端怕冷,手脚冰凉,特别是腹部寒冷、腹痛的患者。
受当前不良生活方式的影响,脾胃虚寒的群体实在太多,所以附子理中汤被炮制成丸,成为临床非常常用的一味中成药。
接下来我们进入祛暑阵法。
在大冷的天讲祛暑,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同样是把邪气从体内祛出去,祛暑就比祛寒的操作复杂一些。因为暑邪是在阳气最盛的时候发生,属于阳邪。但暑天又多湿,所以暑邪往往和湿邪作伴入侵人体,湿邪则是属于阴邪。阳邪和阴邪同时存在,治疗上就不能一竿子打死,而是需要根据病情,适情采取清暑、利湿、益气、发汗等方法。
01
清暑益气汤
清暑益气参草芪当归麦味青陈皮
曲柏葛根苍白术升麻泽泻姜枣随
通过这个阵法的名称,我们就可以知道它的两个治疗思路:清暑——这是祛邪;益气——这是扶正。
因为创始人李东垣认为,人之所以被暑邪打倒,根本原因是元气虚弱了。就像以前农村有很多拦路狗,喜欢追咬小孩,但如果你有武松的强壮,它是根本不可能伤到你的。
暑邪伤人的进程是怎样的呢?高温的夏季,人体会出很多汗,汗液属于人体的阴液,但是要把汗液发出来,人体也会动用很多阳气,所以这其实是一种气和阴双重损耗的过程,其中气的消耗更多。所以我们看到,李东垣老先生在这个阵法中选用了人参、黄芪来益气固表,作为阵法的统帅。
这个阵法用到的中药成员比较多,我们对它们进行大体分类:燥湿的苍术与白术,消积化食的神曲,以及调和诸药的甘草,都属于健脾小分队;生津的麦冬、敛阴生水的五味子,属于补肺小分队;破气的青皮和理气的陈皮,属于益气小分队;生血活血的当归,属于养血小分队;泻热生水的黄柏,还有被誉为人体水利部长的泽泻,组成泻热利湿小分队。
还有两位药:升麻和葛根,看起来和清暑益气风马牛不相及,但其实这正是李东垣老先生治病思路清奇和独到的地方。葛根善于解肌,升麻善于升阳,就好比一个松土开路,一个运送药力往上往外走,不但把脾胃的升降机能恢复了,也顺道除了湿散了风,并且有升有降,动静结合,让整个阵法的运行氛围非常活跃,效率非常高,所以这个阵法也被后世广泛应用。
但到了清朝时期,有位当世名医王孟英觉得:李老先生,你这个方子不对,“有清暑之名,而无清暑之实”!所以他又自创了另一个方子,也叫清暑益气汤,用的是全然不一样的另外几味中药。
但其实经过我们验证,这两个方子都有不错的效果,只是侧重点不一样。王老先生的清暑益气汤重在养阴清热,李老先生的则重在补气。
02
生脉散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清心治暑淫
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这个阵法的结构比较简单,只有三味药:人参、麦冬、五味子。
但这三味药中,却大有乾坤。
人参我们已经非常熟悉,能振兴元气,生津复脉,它的核心功效是一个“补”字;
麦冬色白入肺,性味甘寒,像一汪清泉拂去肺的焦渴,它的核心功效是一个“清”字;
五味子性味酸温,能够收敛外散的肺气,还能够滋养肾水,止汗安神,它的核心功效是一个“敛”字。
就这样,一个补,一个清,一个敛,人吃进去,就能壮元气,生津液,止汗泄,脉气充盈,生气复归,所以又叫做“生脉散”。据古代医书记载,如果有脉绝将死的人,服用生脉散后就能够复生。
但是根据古法记载,生脉散在煎煮时要用长流水,也就是指江河里的水,因为古人认为江河水蜿蜒千里,流长源远,秉性通达,能够直接把药性引入四肢百脉。李东垣老先生在《珍珠囊补遗药性赋》中,对于煎药用水有详细具体的规定,并解释了原因。除了长流水,还有急流水、逆流水、春雨水、井水、雪水、甘澜水、阴阳水等等,都有各自不同的适应症。大家感兴趣的可以自行了解一下。
我们在临床使用中,经常用生脉散治疗气阴两虚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如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等等。夏季气阴两虚时,如果症状不重,可以直接用人参1克,麦冬2克,五味子1克泡水喝,也能起到一定的益气养阴功效。
传说乾隆皇帝当年就经常服用生脉散,保持气脉充盈,尤其是到了老年的时候。他能成为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军功章上,也定有生脉散的一分功劳。
祛暑/寒之剂课后思考题1、下列那一个阵法可以说是“纯爷们儿”组合?
A、附子理中汤
B、生脉散
C、清暑益气汤
2、一代名医王孟英收了一位小徒弟,这一年夏天,小徒弟被暑邪伤到了,出了很多汗,浑身疲惫,少气无力,你认为下列哪一组中药不会出现在他给小徒弟开的方子中?
A、石斛、麦冬、黄连、竹叶、
B、荷梗、知母、甘草、西瓜翠衣
C、人参、升麻、橘皮、当归、青皮
3、生脉散中的“生脉”之义为?
A、汤剂中君药为生地与麦味,故名。
B、该汤可以益气养阴,使气充脉复,故名。
扁圣书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paidaiban.com/zyzlxjy/7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