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干、眼干、咽喉干、皮肤干燥,身体像被抽干了水,这就是中医所说的“燥证”。人体的“水”,中医称之为“津液”。燥证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体内津液不足,精血枯竭,或津液不能正常输布,导致脏腑、组织、器官、毛窍失于濡养,而出现口干咽燥、鼻干唇裂、干咳无痰、两目干涩、皮肤干燥脱屑、毛发干枯等一系列“干燥”症状。对一些检查没有明确疾病的燥证人群,可以通过食疗自我保健治疗燥证。这里推荐具有润燥生津作用的食物——百合、桑葚、乌梅。百合:味甘、性微寒,归心、肺经,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润肺解渴、止咳止血、开胃安神的功效。适用于阴虚久咳、惊悸、失眠、多梦、精神恍惚等症状。桑葚:性味甘寒,入心、肝、肾经,有补血滋阴、生津止渴、乌发润肠等功效。乌梅:梅子未成熟的果实(青梅),用烟火熏制而成。乌梅既可食用,又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中医认为,乌梅药用具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渴的功效。还有人将乌梅的功效总结为“五止”,即止渴、止咳、止泻、止痛、止血。很多食疗药膳也具有润燥保健的作用,燥证之人可适当多食。1.荸荠豆浆:荸荠克,豆浆克,冰糖25克。荸荠用清水洗净,开水烫1分钟,捣烂,榨汁,与滚沸熟豆浆加冰糖搅匀。2.五汁饮:所谓五汁,包括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将梨、荸荠、芦根、麦冬、藕之鲜品用清水洗净,荸荠开水烫1分钟,每种榨汁50毫升后混合饮用。3.百合雪梨饮:百合10克,大雪梨1只,冰糖10克。百合洗净,雪梨去皮、去核,切小块,加水、冰糖煮开,小火煨60分钟。文/胡建东链接:吃梨防秋燥?没那么简单文/医院肺系病科主任中医师孙惠敏整理/史爱华在四季气候中,中医将“燥”列为秋季主气,认为“燥”是秋季最易伤人致病的邪气。入秋以来,有些人出现了皮肤发紧,口干舌燥,鼻腔干燥,喉咙发干,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大便秘结等症状,这些症状并不是一般的上火,而是“秋燥”。梨有生津止咳、润燥化痰、润肠通便的功效,对热病津伤、心烦口渴、肺燥干咳等症状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但要远离秋燥,就不是吃个梨那么简单了。秋季燥邪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偏于热,一种偏于寒,也就随之分为“温燥”“凉燥”两种类型。温燥多发生在初秋,表现为头痛身热,干咳无痰,气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心烦,口渴,舌苔薄白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燥热症状,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症状;而凉燥多发生在晚秋,表现为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塞,伴有津液不足的现象,如嘴唇干燥,连续干咳,胸闷,皮肤干痛,舌苔薄白等症状,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症状。有效防治“秋燥”,应收敛神气,顺应收敛沉降之象。起居上,尽量早睡早起,以保持神志的安宁;多喝水,白天可喝淡盐水,晚上则喝蜜水,可润肺、养生、抗衰老,并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多吃蔬菜和水果,适当多吃些滋阴润肺的食物。秋燥时节,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及烧烤食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paidaiban.com/xjyzlff/8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