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介绍
彤心飞传是由医院心脏科刘彤教授和郑州医院心内科谷云飞共同推出的一档心血管前沿文献速读栏目。栏目的理念是“专注坚持积累”,每期精选国际顶级期刊心血管领域的最新文献进行深度呈现,以期让国内相关专业人员可以同步跟踪学科进展,了解前沿动态资讯,获取最新研究结论。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极大改善了多种类型肿瘤的临床转归,也越来越多地用于早期肿瘤的治疗,包括与其他抗肿瘤治疗联合使用。虽然ICI的使用提高了肿瘤患者的存活率,但同时会产生一系列自身免疫不良事件。接受ICI治疗患者最常见的免疫介导不良事件是疲劳、皮疹、腹泻、结肠炎等,这些药物还具有显著的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包括LVEF下降、心肌病和HF等。随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逐渐增多,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的报告也越来越多,包括重症暴发性心肌炎等。免疫性心肌炎是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不常见,但可能有潜在致命性的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既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否可以在临床应用中导致亚临床心肌损伤呢?在临床工作中如何监测并早期发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或亚临床心肌损伤呢?心脏磁共振及心内膜活检虽可明确诊断心肌炎,但具有侵入性且费用较高,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作为一种简便、经济、实用的非侵入性检查手段,对早期预测心肌损伤的敏感性较低。因此,寻找在接受ICI治疗的癌症幸存者血浆中肌钙蛋白等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变化,可能是监测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心肌炎或亚临床心肌损伤实用方法。医院肿瘤科王海涛教授和心脏科刘彤教授合作完成了一项有关ICI治疗的癌症幸存者潜在血浆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变化的研究,年10月在线发表于Front.Pharmacol杂志。
该研究选取年6月至年6月期间于医院肿瘤科和泌尿外科住院首次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或PDL-1)的患者,共纳入19例患者。患者用药前基线时进行病例资料收集,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电动图及实验室检查,用药后第1、3、6个月行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心电图检查,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实验室检查指标包括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前行血常规、尿常规、凝血常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电解质、肝功能、肾功能、血脂系列、肌钙蛋白(cTnI)、磷酸肌酸激酶(CK)、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NT-ProBNP等检查;用药第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复查血常规、凝血常规、血生化、肌钙蛋白(cTnI)和NT-ProBNP。同时,所有患者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第1、3、6个月后各在清晨空腹进行抽血4mL,分离血清用于ELISA检测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differentiationfactor15,GDF15),半乳糖凝集素3(galectin-3),正五聚蛋白3(pentraxin,PTX3),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type-fattyacidbindingprotein,H-FABP)。通过超声心动图、观察各种生物标志物的动态变化。
研究队列的基线特征如表1所示。使用ICI的患者(N=19)的平均年龄为48.2±11.6岁,其中42.1%为男性。在使用ICI之前,只有一名患者既往有过心肌梗死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所有患者基线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均50%。
表1.患者基线资料
ICI多用于肾细胞癌、肺癌和女性生殖系统肿瘤。为了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和临床预后,常将ICI与放疗或化疗联合使用,见表1。超过一半(78.9%)的病例没有出现ICI相关的其他副作用。
与基线相比,ICI治疗后1、3、6个月的心脏功能和生物标志物在开始治疗的6个月内没有出现心肌炎病例和其他临床不良心血管事件。与基线相比,ICI治疗后6个月的LVEF(P=0.)、LVEDD(P=0.)或LVEDS(P=0.)没有变化。(图1)。
图1.基线及随访中的超声心动图变化
该研究ICI治疗前和随访中评估了多种生物标志物。血清H-FABP水平在3个月时显著升高,并持续到6个月(P=0.和P=0.),而血清GDF-15仅在6个月时显著下降(P=0.)。血清Gal-3水平没有显著改变,而血清PTX3在1个月时显著减少(P=0.,图2)。相比之下,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未观察到cTnI(P=0.24)、D-二聚体(P=0.)、CK(P=0.)和CK-MB(P=0.92)的显著变化(图3)。
图2.基线时及ICI用药1,3,6个月后血浆中不同蛋白水平的变化
图3.基线时及ICI用药1,3,6个月后血浆中不同蛋白水平的变化
在接受ICI治疗的患者中,研究者观察到血浆H-FABP水平逐渐增加。与传统的心脏生物标志物相比,H-FABP有可能是检测ICI相关亚临床心肌损伤的更敏感的生物标志物。
参考文献
Front.Pharmacol.12:.doi:10./fphar..
专家简介
王海涛,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医院肿瘤科主任、放疗科主任、精准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国际会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前列腺癌专委会常务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免疫治疗、泌尿上皮癌、肾癌专委会委员,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肿瘤个体化精准医疗专委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专委会肿瘤多学科诊断协作组(MDD)副组长,国家博鳌医疗先行区疑难肿瘤精准治疗真实世界研究协作组组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委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精准医学分会副会长。主要从事肿瘤的个体化多学科综合治疗及精准治疗的应用基础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获中国医师协会年推动中国前行的力量十大医学新锐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0余篇,被《JCO》等SCI杂志收录20余篇。
刘彤,医院心脏科主任医师,教授,天津医科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天津心脏病学研究所副所长。医学博士/博士后(美国Cedars-Sinai医学中心),天津医科大学博士生导师。天津市创新型人才(第一层次),首批天津市津门医学英才。主要从事心脏起搏与射频消融、心房颤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肿瘤心脏病学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现任中华医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青年委员,国际心电学会(ISE)青年委员,欧洲心脏学会专家会员(FESC),中国抗癌协会第一届整合心脏病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心脏病学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青年编委会主任委员,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通讯编委,FrontiersinCardiovascularMedicine杂志(SCI收录)客座副主编,PACE杂志(SCI收录)编委。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京津冀基础合作专项1项,天津市科技局重点项目2项,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3项,JACC、Stroke、JAHA、CardiovascDiabetol、CirculationAE、HeartRhythm等SCI杂志发表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文章余篇,总引用次数次,主编及主译专著5部,副主编副主译专著7部。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paidaiban.com/zmzlxjy/7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