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
你会鉴别吗?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都是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疾病。这对表兄弟在症状和传播途径上极为相似,但又有所不同,一起来看一下吧!
区
别
不
同
临床表现
疱疹性咽峡炎常表现为急剧发热,偶见高达40℃以上,甚至引起惊厥。热程大都2~4天。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诉咽痛,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婴幼儿则表现为流涎、拒食、烦躁不安。有时伴头痛、腹痛或肌痛。
手足口病患儿多有发热,一般是中低热,体温不高于38.3℃,发热1~2天就恢复正常。多出现疲倦,食欲不振,流涎,少数可有流涕、咳嗽。咽痛症状比较轻,甚至有的孩子没有咽痛症状。
疹子部位
疱疹性咽峡炎出疹部位为咽部:主要表现为咽部充血,口腔黏膜出现数个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多见于扁桃体前柱,在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的黏膜上也可见。
手足口病口腔黏膜出疹表现主要是出现散在粟粒大小的疱疹或溃疡,多位于舌、颊黏膜及硬腭等处,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此外,手足口病还会在手部,足部,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斑丘疹、疱疹。
预后与防治
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性强,但大多数为轻型病例,有自限性(1~2周),预后良好;极少数可合并脑炎等严重并发症。
手足口病患儿大多数预后良好,一周左右能自愈;少数重症患儿可累及神经系统,如出现脑脊髓炎、脑脊髓膜炎,以及心肌炎、肺水肿和循环衰竭等,预后较差,常有后遗症;极少危重病例病情进展迅速可危及生命。
相
同我
点
病原体
这两种疾病都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可引起的,两者有所重叠。不同病原体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故可能会发生反复感染发病的情况。
传播途径
主要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健康人通过接触被患者带菌的口腔分泌物、粪便、疱疹液等污染的玩具、餐具、毛巾、床上用品等物就有可能被传染。此外,也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
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
预防措施
?饭前便后、尤其是外出归来要用肥皂水或洗手液洗手,不揉眼睛、挖鼻孔,尤其是喜欢吃手的小朋友更要注意手的卫生。
?个人用品专用,携带外出后的玩具和用品注意清洁,公用的玩具要用消毒水擦拭消毒。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
?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洗衣勤晒被。
?尽量不要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到公共场所逗留,如游乐场、电影院、商场等。
?观察身边有无患病儿童,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减少被感染机会。
?传染病流行季节,保护好孩子抵抗力可以大大降低被感染的风险。注意孩子的营养和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而引起孩子机体抵抗力下降。
?流行期间家长每天晨起或晚归时检查孩子的手心脚心、肛门周围处皮肤有无红疹,口腔有无疱疹,注意孩子的体温、精神状态的变化。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颊炎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目前上市的仅有肠道病毒EV71型灭活疫苗,其在人群中的应用是预防肠道病毒EV71感染和手足口病的重要手段。
一旦孩子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就诊,请医生鉴别。
温馨
馨
提
示
传染病高发期,让我们一起携手守护健康!请配合做好以下几点:
1、若幼儿出现传染及疑似症状,请及时就医确诊,并告知老师,幼儿在家进行隔离,请不要坚持入园,避免疾病进一步传染。
2、若无并发症,大多数患儿能在7~10天内治愈,请家长们保持冷静别惊慌;若幼儿出现并发症或病症严重,请及时就医。
3、避免带孩子去人多的公共场合、保持室内外卫生清洁、对孩子的用品勤消毒;同时家长应以身作则,外出回家应清洁后与儿童接触,打喷嚏时注意遮掩。
4、对孩子进行健康教育,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
5、如有二胎的家庭两个儿童理应分开照顾、护理,一方患病时家长应注意隔离,避免两个儿童一起玩耍、拥抱、共用毛巾、餐具等,以免造成交叉感染。
6、幼儿痊愈后根据《深圳市中小学及托幼机构常见传染病疫情处理指引》规定:幼儿患医院查验并开具“疾病证明/痊愈证明”,以证明孩子病好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paidaiban.com/zmzlxjy/71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