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柳燕,丁妍,余健,黄贤珍,李文英
单位:医院心内科
摘要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balloonpump,IABP)术后患者采用不同的体位的效果。
方法
选取年1月至年12月在医院心脏重症监护病房(CCU)住院行IABP辅助治疗的患者56例,均经股动脉留置鞘管连接IABP机。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组28例。对照组给予气垫床并要求术肢制动,并用两夹板固定术肢防止术肢弯曲、床头抬高15°~20°,每2h协助翻身等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气垫床的基础上下肢不制动、不用夹板固定下肢,协助及指导患者自行翻身,术肢髋关节可稍弯曲°~°,膝关节可弯曲不超过90°,床头可抬高30°等护理。比较两组的并发症、舒适度、护理满意度、心理变化等指标。
结果
观察组的并发症、满意度、舒适度、心理均较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IABP术后患者采用不制动体位,可减少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适度及满意度,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balloonpump,IABP)术是一种机械性辅助循环的方法,经皮穿刺股动脉留置8F的动脉鞘管,根据患者身高选择合适的主动脉球囊导管,在X线透视引导下将球囊导管置于降主动脉起始至肾动脉开口之上。连接球囊反搏导管、心电电极以及主机,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心电触发或压力触发模式,选择反搏比例为1:1或1:2。球囊在心脏舒张期快速充气,以增加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减少心脏做功,减低心肌耗氧量,使患者的循环系统稳定,减少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临床研究表明,危重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出现顽固性心绞痛、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或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等情况,发生多器官功能衰竭,具有极高的病死率。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IABP治疗越来越成为救治重症心脏病患者的“必备武器”。但IABP术后患者会出现医源性器械损伤、穿刺口出血、血肿、伤口疼痛、腰背酸痛、情绪烦躁、双下肢麻木、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影响了患者的康复、舒适度、满意度。我们观察56例行IABP治疗的患者采用不同的体位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年1月至年12月医院收治的需使用IABP治疗的心脏病患者56例,年龄(64±4.8)岁,疾病类型: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36例,冠状动脉三支病变伴心力衰竭15例,重症心肌炎5例。排除重度老年痴呆、极度烦躁、精神疾病患者。将入选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28例。其中对照组男18例,女8例。观察组男19例,女7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体位护理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体位:使用IABP辅助循环的患者术后均上充气式气垫床或水垫,术肢要求制动伸直勿弯曲,且用两小夹板约束术肢至拔鞘后8h,术后予平卧位为主,每2h协助翻身拍背,侧卧位时根据患者需要放置翻身枕。指导患者双下肢足背伸曲运动,床头可抬高10°~20°。观察组的护理体位:术后患者常规上充气式气垫床或水垫,术肢不制动,不予夹板约束下肢,术肢髋关节可弯曲°~°,膝关节可弯曲不小于90°,指导及协助患者自行翻身,半坡卧位40°;术侧肢体可在床上平行移动20cm~30cm或稍抬离床面10cm,置管侧肢体可垫高促进血液回流。对侧下肢无特殊且不影响术肢的情况下可自由活动,利用健侧肢体改变体位。指导患者根据护士发出的口令“伸”“曲”做双下肢足背及脚趾伸曲运动,每次1min。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及下肢麻木等不适。
1.3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为股动脉经皮穿刺置管行IABP术,置管后选择适合病情的触发模式、反搏比例,反搏时相及气囊充气量大小,拍胸部X线片,确定球囊在正确的位置。穿刺口处体外导管予缝线固定,穿刺口贴10cm×12cm无菌通明敷料+3M弹力胶布蝶形交叉固定,中心管腔与冲洗导管的Y形处下放置纱布后用10cm×5cm的3M弹力胶布二次固定导管。导管下垫一纱布防止医疗器械性损伤。理顺各管道,保持各管道的通畅及固定牢固至关重要,防止导管脱出压迫肾动脉,导致肾动脉缺血、缺氧引起肾功能衰竭。每班测量鞘管的外露长度并记录和交接班。术后常规心电监护、监测心律、心率、血压、尿量等。观察有无胸闷、胸痛、气促、气喘、出冷汗、恶心、呕吐和打哈欠、穿刺口出血、血肿等症状;心电图有无心律失常或心肌缺血的改变;反搏的效果:IABP辅助治疗中有效的反搏指征包括皮肤、面色转红润,肢体全身皮肤转暖,尿量增加,血压上升,正性肌力用药减少;足背动脉搏动是否明显[1].。重点观察心律、心率、有创血压、呼吸、反搏压及波形。准确记录24h出入量。若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急性期患者因疾病导致的不适和缺乏知识,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的心理,对医护人员也非常依赖,护士应向患者解释疾病的基本情况和如何配合治疗,耐心解答患者的问题并分享成功的案例等心理支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做好患者大小便和基础护理。
1.4环境护理
为患者提供安静、整洁、舒适的休养环境。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线可以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改善烦躁的心情。已有研究显示,良好的休养环境对患者的康复具有一定的作用。护理人员在工作过程中,要轻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以免影响患者的休养。要经常对病房进行通风、保持室内温度在24°C~28°C,湿度在50%~60%[2].。
1.5心理护理
文献报道,心肌梗死患者因强烈的频死感和求生欲,有焦虑、恐惧的心理,而应用IABP辅助治疗一般需要持续数天,导致患者烦躁、焦虑情绪加剧。心理护理是一个持续、细致的过程,多与患者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同时介绍成功案例,赢得患者的信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医院的人情味、人性化服务。
1.6效果评价
观察两组患者器械损伤发生率、腰背部酸痛、焦虑及烦躁的程度、舒适度、依从性、护理满意度、穿刺口出血和血肿。器械损伤发生率是根据术肢皮肤有无发红、淤斑、水泡和皮肤破损来评定的。术后第3天进行焦虑(SAS)评价,分值越高的患者焦虑越严重[3]。术后发放调查表了解患者的腰背部酸痛、舒适度、满意度。
1.7统计学分析
应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器械损伤发生率、腰背部酸痛、焦虑及烦躁的程度、舒适度、依从性及护理满意度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血意义(P0.05),详见表1。
3讨论
为保证IABP辅助治疗的顺利进行,患者术侧肢体一般会予以制动,加之置入的导管较粗,可能会引起血栓形成或者下肢缺血的现象[4]。使用IABP辅助治疗的患者,术肢要求制动伸直,各种导管的约束,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同时对疾病的突发性、危重性存在明显的恐惧及焦虑,易加重病情[5]。本研究中对照组采用的也是下肢制动伸直至拔除鞘管后8h,虽然有协助患者翻身等指导活动,但因为卧床时间久、活动受限和各种线路的约束,对照组患者仍会出现腰背部酸痛、下肢麻木、烦躁、情绪较激动、对医护人员不满、医疗器械性皮肤压痕、皮肤发红及破损,偶有术肢静脉血栓,痛风性关节炎均较实验组明显增加。观察组患者在保证IABP循环辅助正常的工作状态下,没有强制性地约束术肢,术肢髋关节可弯曲°~°,膝关节可弯曲不小于90°,指导及协助患者自行翻身术侧肢体可在床上平行移动20~30cm或稍抬离床面5cm,置管侧肢体可垫高。对侧下肢无特殊且不影响术肢的情况下可自由活动,指导患者双下肢足背伸曲运动防止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约束术肢后,下肢的活动量就明显减少,血流速度减慢,组织间的营养交换减少,容易引起下肢静脉血栓及皮肤发红甚至破损。患者可利用健侧的肢体和双上肢改变体位,侧卧位时术肢髋关节可弯曲°~°,膝关节可弯曲不小于90°,患者可根据自身的需要翻身而不受限制。研究发现采用此卧位后患者的舒适度会明显的增加,腰背酸痛及下肢麻木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医疗器械性损伤,压疮、痛风性关节炎等明显减少。舒适度增加后烦躁、激动、对医护人员的不满等不良情绪也随之下降。
谢芳等[6]建议给予患者置循环充气气垫床,床头抬高15°。但笔者研究中发现床头只抬高15°,患者进食或喝水时容易出现呛咳、误吸等。IABP辅助治疗的患者基本上合并心功能不全,床头抬高30°~40°有利于缓解心力衰竭症状,改善肺部瘀血,缓解因牵拉引起的穿刺口疼痛。IABP导管的球囊材料为含硅聚脲胺酯,管身的材料为不透射线聚酰亚胺,IABP导管的柔韧性好,有一定的抗折性。球囊管、中腔管在置入股动脉段约10cm弹簧式鞘管保护中腔管,有缓冲作用,防止肢体活动时导管弯曲、折叠影响球囊的充气、放气及血栓的形成。从解剖上来说球囊反搏导管置入后最容易发生弯曲或折叠的地方在股动脉段。股动脉以上球囊导管基本不会因为体位的改变发生折叠或弯曲。笔者对实验组拔除的鞘管观察发现留置体内的鞘管无弯曲、折叠过的痕迹,并用拔除的鞘管弯曲达°~°时鞘管未发生折叠现象。
IABP后患者经常表现出焦虑、恐惧等情况,影响治疗效果。IABP后患者需要卧床,对肢体活动进行限制,这使得患者出现不舒适情况。行IABP的患者由于对手术不了解,且术后活动受限,会对术后恢复情况产生怀疑,担心生活不能自理,这使得患者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已有研究表明,过度的紧张会使得神经内分泌系统释放儿茶酚胺,进而改变机体的心率和血压,不利于患者康复。故护理人员应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多沟通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使其感受到人文关怀。
IABP术后体位护理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护理手段,通过对患者采取合理的体位能明显的改善患者不适,使患者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得到满足,有利于病情的恢复及提高满意度。
参考文献(略)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paidaiban.com/xjyzqzl/1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