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红豆酱 >> 红豆酱功效 >> 正文 >> 正文

香,甜,家乡的腊八味道

来源:红豆酱 时间:2025/3/19
白癜风治疗效果好的医院 http://www.wzqsyl.com/m/

一把一把又一把,直到把厨房桌子上的几个容器都放了一定量的食材,倒足水泡上,妈妈才关上大门,放心地去睡觉。这是妈妈每当一年一度的农历十二月初八来临的前一天晚上必须做的事,因为第二天是中国的又一传统节日——“腊八节“,与千家万户一样,家人早上起来要吃”腊八粥“。只有这些食材在夜间喝饱水发开,第二天一早起来才能快快地熬成美味可口的”腊八粥“。

在我的人生旅途中,这种“腊八“记忆从小至今仍然难以忘却。它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家乡的”腊八粥“食材新鲜,香味十足。它的原材料来自当年自己种植的豇豆、红豆、花生、栗子、大枣、果仁、大米、糯米等等,属于有机食品,一泡即开,一熬即透,吃起来喷喷香的美味佳肴。

记得,我年轻的时候在家门口的两亩自留地里种过江豆。它一般在5月里播种,8月左右收割。属于藤蔓低矮生长的豆类。它的果实藏在长长的豆角里,籽粒呈饱满的椭圆型,表皮有的白白的,长着降红色肚脐;有的花红色,肚脐是黑镶白色。果实每亩单产斤左右,在豆类旱作物中算是高产农作物。用它熬稀饭煮米饭,不用开锅盖,溢出来的豆味香气乘着风儿足可以绵延数里地,吃不到它也能口鼻留香,“垂涎三尺”。这就是它的诱人魅力。在家乡时,我曾用它煮豆饭,莱是红烧肉。等饭莱做好了,我盛一碗光泽柔润润的豆饭,躲不过甘甜豆皮豆粉散发出来的香气诱惑,一口气吃了半碗,连味道鲜美的红炮肉就忘记吃了。可想而知,用这种豆加其它口感差不多好的食材熬“腊八粥”,能不吃着碗里不想着锅里吗?!好香好吃,这才是我记忆中家乡“腊八粥”的味道。迎“腊八节”,除了吃“腊八粥”,家乡还有赶集的习俗。因为在家乡,赶集逢二五八,“腊八节”刚好与赶集的八重合,所以,家乡人吃完“腊八粥”就匆匆忙忙地挑着土特产赶集去了。来回10里地,加上卖东西买年货,前后大概要花三个小时。什么对联、年画、鞭炮、油盐酱醋、烟酒糖等等年货都一担挑回来,这叫“早备年货”,也叫“备年”。因为“腊八节”是新年的开始。民间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

“腊八粥”,又称“七宝五味粥”“佛粥”“大家饭”等等,是一种由多样食材熬制而成的粥。关于它的最早文字记载在南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官是民都要做“腊八粥”,喝“腊八粥”,终于形成年年要喝“腊八粥”的风俗;关于它的来源传说有许多种。像“释迦牟尼说”“红豆打鬼说”“秦始皇说”“朱元障说”“岳飞说”等等,目的是把“腊八粥”赋予神化色彩,让人们崇拜“腊八粥”,传承“腊八粥”风俗习惯。

“腊八粥”在全国各地均有不同的做法和吃法。江苏人“腊八粥”分为甜咸两种。其食材包括茨菰、荸荠、胡桃仁、松子仁、芡实、红枣、栗子、木耳、金针菇等等。如果要吃“腊八咸粥”,加入一些青菜和油即可。在北京用于“腊八粥”的食材品种繁多,与白米相配的食材有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葡萄、白果、青丝、玫瑰、红豆、花生等等。陕西人“腊八粥”熬好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有些不产或者少产大米的地方,人们不吃“腊八粥”,吃的是“腊八面”。甘肃煮“腊八粥”传统是用五谷、蔬菜,供家人吃和分送给邻里,还拿它喂家畜。甘肃武威地区讲究过“素腊八”,吃大米稠饭、扁豆饭或是稠饭,煮熟后配炸散子、麻花同吃,民俗叫“扁豆粥泡散”。河南人不是吃“腊八粥”,而是用小米、绿豆、豇豆、麦仁、花生、红枣等食材煮熟后加些红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叫“腊八饭”,喻意来年五谷丰登。

有人认为,“腊八节”是典型的北方节日。北方有“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之说。过“腊八”就意味着拉开了过年的序幕。每到“腊八节”,北方地区忙着剥蒜制醋,泡“腊八蒜”,吃“腊八面”“腊八粥”。可是,我在京城已居住了45载,年年吃“腊八粥”,只是吃而已,却吃不出家乡的’味儿”来。其根本原因是食材不新鲜。我在北京小家熬制“腊八粥”的食材只能靠自由市场或者超市或者粮油门市部购买,不可能年年为此请老家人邮寄或者快递过来,也不可能为一口“腊八粥”而自己去耕种,只有前往外面购买。为了采购到理想的食材,我常常“货比三家”,要跑好几个店铺子,选择色泽新颖、颗粒饱满、手感好的食材,再问问商家:这是不是当年产的?得到的回答总是肯定的:当然是哪!您自己看不出来吗?!但买回来一泡一下锅,马上就“黄牌”了——我这个“经验丰富”的“老农”还是被“怱悠”了,上当受骗了。因为锅里溢出的气味骗不了我——它没有浓郁的当年食材固有的新鲜的馨香味儿,吃在嘴里更没有那种香甛润滑之感!种种迹象表明,在城市商家是“腊八粥”质量好坏优劣的“第一责任人”,他们讲不讲“诚信”,关系到“食客”对“腊八粥”的期待心情,能不能过好“腊八节”的问题。面对商贩不讲真话实话,让我几乎年年买“陈货”,吃不到可口的新鲜的“腊八粥”,现在回想起来,越逐磨,越怀念妈妈弯着腰熬制的扑鼻而来的香喷喷的“腊八粥”,怀念家乡那种“腊八粥”味儿……也许这是粮食年年“推陈出新”形成的结果,也许这是粮食本身失去“天然性”的问题,也许这已是逝去的记忆!

“腊八节”是由吃“腊八粥”引伸而来,那么又该怎么过呢?在农村依然有“过节日”的感觉,家家户户一早起来忙里忙外,收拾屋子,打扫卫生,穿戴整整齐齐漂漂亮亮地上街去,逛商场,转一转自由市场,买年货把家还。在城市就比较清静。除了“一饱口福”,做做“习惯性动作”,留下“传承意义”外,再也无所新意,“节日感”是看不到体会不到的。

“忆往昔,还看今朝。”我真诚希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建设美丽乡村的道路上,人们牢记“绿水青山思想”,能够生产出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深受百姓喜爱的“绿色食品”,让祖国大地上飘起阵阵回味无穷的令人向往的美好的“节日味儿”。(李德金)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paidaiban.com/xjyzlff/9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