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是个神奇的地方,总有那么多让人无法理解的事:
为什么一看病就要做检查,为什么做磁共振检查不准携带任何金属,为什么ICU不准许家属经常探望……
患者抠破头也想不明白的事,医院或医生太“奇葩”。
可是你绝对想不到,这些看似奇葩的行为和规定背后,是医学史上无数人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只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好患者。
什么?你觉得我们太小题大做?那就一起来看看吧。
01“奇葩”行为一:感冒被要求拍心电图医院拿药,竟然被医生要求做个心电图。
当然,临床上不是每一个患者都有感冒时被要求做心电图的“殊荣”,但大多数被点名的患者,内心都是拒绝的(行动上也是拒绝的)。患者这时的第一反应,绝对是“医生想坑钱,医生开大检查”等等想法,最后拂袖而去。要遇上了个刺儿头,估计还得闹上一闹,搞搞投诉什么的。
实际上,一般被要求做心电图的患者,症状诉求上都有心悸、明显的胸闷、胸痛、心慌等症状,这很可能是病毒性心肌炎的表现。
什么是病毒性心肌炎?简单粗暴来讲,就是当感冒后,抵抗力下降,病毒乘虚而入,从血液进入心脏,在心肌细胞里面生存下来。这个时候人体免疫系统大呼:“不好了,快来救驾!”于是加班加点,调集大兵前来围歼。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免疫系统同时也会伤害心肌细胞。有些心肌细胞负责电信号传导,这个电信号就是有节律的心跳,如果这些心肌细胞被感染,就会表现出心率失常,跳不齐了。
这个病严重不严重?爆发性心肌炎死亡率高达90%,对幼儿尤具杀伤力,你说严重不严重?
早期病毒性心肌炎症状与感冒类似,极具迷惑性,所以医生发现患者有心悸、心痛等症状时,要求做心电图,是合情合理的!
02“奇葩”行为二:孩子感冒必定查血感冒抽血,这大概能被医院的必备项目,感冒发烧抽一个,咳嗽不止抽一个,初诊、复查抽一个……看着孩子被扎得哇哇哭,家长们总抱着一种“总有刁民想害朕……和朕的皇儿”的心态,轻者皱眉不爽,重者大声质骂。
儿科医生大概是最难的医生,没有之一。
感冒分为细菌性和病毒性两种,需要查血才能判断。单纯的病毒性感冒可以自愈,但是感冒经常是伴有细菌感染,如不及时医治,就会产生咽炎、鼻炎、气管炎,甚至肺炎、心衰等一系列疾病。
验血结果是医生做出准确判断的一个重要依据,患者究竟有没有细菌感染,除了人体的一些表象外,还是主要看血象的化验结果,判断出引起病情的原因,医生才能准确用药。
03“奇葩”行为三:做磁共振检查不准带金属物件其实小编并不觉得这一规定有何奇葩,只要物理稍微学得好一点……好吧,上一句当我没说。
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磁场完成成像的检查方法,当我们置身于磁共振机器旁时,就相当于处在一块比地球磁场强度大近三万倍的巨型磁铁附近,如果身上有类似于硬币、项链、钥匙等金属物品,就会被这个磁场吸引,产生抛射性效应——类似从高处抛物,物品会越来越快地砸向地面,这个伤害可想而知。
如果无法脑补以上场景,试试从三十几楼往下面随便扔个物件,(危险动作,小朋友请不要模仿),保证你瞬间就能理解其中的原理。如果刚好楼下有人,那恭喜你,将顺利得到一张巨额赔偿支付单。同样的道理,那些花样作死把轮椅推进磁共振检查室的患者或家属,如果被夹在轮椅和磁共振机器中间,想想都~~非常疼呢!
因此,做磁共振检查身上不能带金属物品,没毛病!
04“奇葩”行为四:要求输液,医生不答应输液输液,尽管禁输令多次下发,但也挡不住国人对输液的执着,连感冒也想输输液,理由是:好得快!
实际上,输液并不如你想象那么美好。“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注射液中的不溶性微粒进入血液循环,极易出现肺肉芽肿、肺水肿、静脉炎症和过敏反应等。输液相当于一场小手术,静脉输液也是公认的最危险的给药方式。
受到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很多人认为输液用的“消炎药”好得快,不论大病小病,都会主动要求输液治疗。抗生素滥用近些年一直被诟病,有专家为此呼吁,抗生素滥用得不到控制,很快将面临无药可用的境地。
另一方面,感冒为什么不要输液?感冒分为病毒性感冒和细菌性感冒,其中病毒性感冒占90%以上,如果没有细菌感染的话,一般一周左右就可以自愈。吃药打针甚至输液,只能缓解部分症状,对于缩短病程没有任何帮助。所以,你还要输液吗?
05“奇葩”行为五:ICU不准随意探视家里如有人进了ICU,家属肯定着急,恨不得天天扒在ICU门口看,医院不近人情。
ICU不准随意探视,虽不符合人之常情,但背后却是有科学道理的。
住进ICU的病人,本身的抵抗力就非常低。普通人身上一个微小的病菌,都可能在陪护和探视过程中增加病人感染的机率,对患者造成致命性的伤害。而且家属陪护和频繁探视势必影响病人休息、增加病人痛苦,不利于疾病恢复。
此外,ICU病人一般病情都比较严重,甚至有随时恶化的可能,医生需要时刻做好抢救的准备。如果病人家属在场,情绪不稳定,极容易干扰到医生的救治,这时万一家属再来个晕倒什么的,医生到底该救谁?
说了这么多,你还觉得医生“奇葩”吗?一直以来,医信邦都在强调,医患双方应该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而不该站在对立面。我们做此期节目的宗旨,也是希望患者能对医生多一些了解,而不是动辄怀疑甚至谩骂。
当然,如果你就医过程中还有其他想吐槽的,同样欢迎后台留言告诉我们。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paidaiban.com/zyzlxjy/3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