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心肌炎治疗 >> 中医治疗心肌炎 >> 正文 >> 正文

为了你和家人,请关注猝死,远离猝死

来源:心肌炎治疗 时间:2017-12-14

医生猝死成高发群体

最近几天心情颇为忐忑不安,因为又一位医生同道猝死了。据不完全统计,根据官方报道,从年初到现在医生猝死人数已经高达9个,年龄主要分布在30岁左右,正是上有老,下有小,正值充当家庭顶梁柱的时候,这些冰冷的数字和消息让人悲痛不已。

除了医生猝死外,最近的徐玉玉被电话诈骗后猝死的新闻也在刷屏。

关于猝死我们需要了解哪些方面?

在猝死的各种原因中,心源性猝死占第一位,约为50%。从pubmed检索会发现几乎绝大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心源性猝死(SCD,suddencardiacdeath)和不明原因的心源性猝死(USCD,unexplainsuddencardiacdeath)。

下面几张图表来源于年发表在《NEnglJMed》上的一篇文章《SuddenCardiacDeathinChildrenandYoungAdults.》这是一项前瞻性的研究,分析研究了-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1-35岁儿童和青年所有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临床、人口统计学和尸检信息。

研究一共发现人发生心源性猝死,在1-35岁人群中年发生率为1.3人/10万人。这些猝死的案例中,72%为男孩或年轻男性。31-35岁的人群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最高,约为3.2人/10万人。16-20岁是不明原因的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最高峰,约为0.8人/10万人。

心源性猝死的病因有哪些?

对于所有发生猝死的人群来说,40%的案例发生了不明原因的心源性猝死,尸体解剖发现心脏正常,没有明确器质性病变。

对于明确原因的心源性猝死,诱因按照发生率高低依次为:冠状动脉疾病(24%),遗传性心肌病(16%),其次为心肌炎,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主动脉夹层,其他。

什么时间段容易发生心源性猝死?

注意心源性猝死发生的两个最高的时间段是睡眠(下午6点到第二天清晨6点)和休息的时候。

不明原因的心源性猝死发生率如此之高,基因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

尸检后基因检测发现了四个主要基因:KCNQ1、KCNH2、SCN5A和RYR2,这四个基因与长QT综合征和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有关,在不明原因的心源性猝死案例中有27%存在突变。但光凭几个基因检测就判断这个人容易猝死有一定局限性。

不明原因的心源性猝死发生率如此之高,这些已故者的家属后期发生了什么?

在对猝死案例的家属随访过程中发现91个家庭中有12个家庭获得了明确的临床诊断。7个家庭确诊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4例长QT综合征,1例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短RT综合征和1例原发性心脏传导疾病),5个家庭确诊遗传性心肌病(2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3例扩张性心肌病和左心室心肌致密化不全)。

猝死发生前有哪些临床症状?

最可靠的临床症状是:心脏骤停。

其次与心源性猝死风险相关的前驱症状往往与心室颤动有关:心悸、胸痛、晕厥、癫痫,这些都代表血压和脉搏的短暂的无节律的变化。

单凭这些症状很难判断就是猝死快要发生了,但如果存在猝死相关的基础心脏疾病,再加上这些症状,那猝死的风险就会明显增加。

如何可靠的进行筛查?

性价比最高,最有效的是心电图。心电图+体检+病史采集有利于更好的发现问题,并进一步诊治。

也许你要说,这些研究都是国外的,和国内的不搭边儿,有没有国内的研究?下面分享一篇我校法医学系发表的文章《SuddenUnexplainedNocturnalDeathSyndromeinCentralChina(Hubei):A16-YearRetrospectiveStudyofAutopsyCases.》这篇文献研究的是湖北地区的不明原因夜间猝死综合征:16年尸检案例的回顾性研究。这项研究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呢?

研究认为1月份和4月份是不明原因夜间猝死综合征的发病最高月份,原因在于气候的突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使得人们更容易感冒,诱发感染。

不明原因夜间猝死综合征的发生时段高峰是:凌晨3点到6点。这可能与高迷走神经张力有关,比如有报道提示晚餐过饱后睡眠会诱发高迷走神经张力,

所有已故者中,67.3%为农民和外出务工人员。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最高峰为30-39岁。原因分析:这些人群收入较低,面临身体压力和精神压力较大。而男性发生率较高可能与体力劳动工作强度更大,更容易劳累有关。另外一些已故者在死亡前遭遇了情感变化,比如心情不好。

尸检发现已故者中91%有肺水肿,82.9%有心脏传导系统的轻度病理学异常。

这些已故者睡前经历了什么?

在49位已故者中,10例明确知晓睡前状态。过饱并有少量饮酒;心情不好;异常的症状和迹象:呼吸急促,心动过速,左胸痛伴有手麻痹,头痛,发热,癫痫样症状(口吐白沫、手足抽搐)。

在49位已故者中,13例在死亡前被观察到临近死亡前的急性症状或迹象:异常的打鼾,癫痫样活动,尖叫,用手抓周围的人,心动过速。

这些已故者的家族史和心电图

2例(4.1%)已故者的一级亲属发生过不明原因的死亡。一个男孩的母亲和姐姐也在睡梦中不明原因死亡。另外一例已故者的两个哥哥也在睡梦中死去。

2例已故者具有窦性心动过速病史,心室率次/分。

最后划重点,自己的一些体会和总结:

1.猝死的风险因素:30岁左右,男性。这个没有办法选择,如果你是女性,可以适当放宽心。如果你是男性,注意年龄和性别这两个风险因素。

2.猝死的风险因素:劳累,心情不好,心理压力大。这往往与工作、家庭等息息相关,注意调整好心态和身体状态。千万不要轻易挑战自己的身体极限,因为极限往往是危险的,后果可能是猝死。一句话,注意休息,别玩儿命!

3.猝死的时间段:夜间!所以没事尽量早点睡觉,睡觉的时候都能猝死,如果熬夜加班更有可能猝死。因为往往熬夜加班是多个风险因素的组合:一个30多岁的男性,熬夜干活,异常疲劳,心情不好,饿了,又吃了一碗泡面-----

4.猝死的季节:季节更替,温差变化加剧,容易诱发感染的季节。一句话,热了注意降温,冷了注意保暖。比如这烧烤的天气,再穷也得配个空调。

5.管住嘴:晚上不要吃得过饱,诱发高迷走神经张力就不好啦。晚上也不要与人争吵,可能带着很坏的心情睡眠,也可能出问题。

6.筛查:每年体检做个心电图,有问题及时诊治,排除隐患。如果有明确的基础疾病,告知家人每年体检心电图,毕竟这与遗传有一定关系,这样有问题及时处理,也是对家人的一种保护。

长按下面







































北京那家医院治疗白癜风术比较好
脸上长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paidaiban.com/zyzlxjy/1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