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峡炎。
它是常见的一种具有流行性的病毒性咽炎,以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播为主,传染性较强,传播快。好发于夏秋季,“六一”前后是高发期。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以发热、口腔粘膜疱疹或溃疡、手、足、臀等部位皮肤出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主要发生于1~7岁的小儿,尤其是5岁以下,4~7月或夏秋季为发病的高峰期,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两者都是由肠道病毒所引起的疾病,具有一定相关性,而且二者病毒间有许多重叠,导致症状与传播非常相似,如果不是专业医疗人员,非常容易误诊误断。
01
两者的区别
1.出现疱疹的位置不同
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仅仅出现在口腔内。
患手足口病的大多数孩子除了口腔内会出现疱疹,还可能会发展到手、足、臀部等部位出疹。
2.发病风险不同
咽峡炎虽然可能合并细菌感染,但是不会出现脑炎等并发症,也就是说,几乎不会出现重症、发生生命危险。
手足口病则可能出现重症病例,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脑炎、脑炎、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如果病情进展快,会导致死亡。
从病症上来说,疱疹性咽峡炎来势猛烈,高热抽搐的临床表现往往让家长先乱阵脚,但实质上来说疱疹性咽峡炎不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并发症。
02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传染源:患者和隐性感染者。病毒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向外界传播。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或直接接触患者抓破的水疱而感染。吸入被病毒污染的空气(飞沫)、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等可发生感染。
03
如何预防手足口疱疹性咽颊炎?
因手足口疱疹性咽颊炎都是通过粪-口-呼吸道传染,且都是因肠道病毒感染而引起的传染病,所以预防方法也相似。
1.接种疫苗
年我们国家就研发上市了EV71疫苗(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用于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疱疹性咽颊炎。
接种EV71疫苗的适龄儿童为6月龄-5岁,建议尽早接种,低龄儿童尽量在12月龄前完成2剂次接种程序(两次接种,间隔一个月),以便尽早发挥保护作用。
2.加强防御
(1)不和患儿有亲密接触,家长尽量不要亲吻幼儿,不共用餐具,不用嘴吹凉幼儿的食物;
(2)注意卫生,培养幼儿勤洗手的好习惯;
(3)不去人多的地方,尽量少接触游乐设施,杜绝在外就餐;
(4)提醒幼儿多喝水,多吃蔬菜和水果;
(5)勤通风,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6)保证幼儿睡眠充足,增强幼儿免疫力。
04
如何护理患病幼儿?
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期识别危重信号,及时就诊,合理治疗,一般都可顺利康复。
(1)患儿应尽量待在家中:
减少不必要的外出,幼儿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继续隔离一周,一般来说,共隔离2周时间,尤其是在发病的第一周内,传染性是最强的;
(2)注意休息,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
建议一天通风两次,分别在上午10点和下午4点,每次通风保持半个小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室内温度与湿度适宜;
(3)家长也需警惕:
除了生病的患儿不要串门外,家长也尽量少串门,因为家长也可能会成手足口/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播媒介。
(4)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饮食为主:
予以温凉的与年龄相应的烹饪软烂或流质、半流质食物,如面汤、稀饭、米糊、母乳等,避免过咸、过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饭后用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低龄患儿可以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也可以用一些含有清凉药物的喷剂,减轻孩子口腔疼痛。
(5)注意卫生清洁:
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建议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以避免重复感染或交叉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
(6)加强消毒:
肠道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70℃~-20℃仍可长期存活,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但不耐高温。患儿玩过的玩具、用过的奶具、碗筷或其他衣物等生活用品都应彻底消毒。
可以将需要消毒的物品放置于太阳底下暴晒,中间翻动一下,争取每个物体表面都能接触阳光;家长或照顾者在接触患儿前后注意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
欢迎您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paidaiban.com/zjzlxjy/7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