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是一组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病,分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前者占绝大多数,有遗传倾向,其基本病理生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升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谢紊乱,包括糖、蛋白质、脂肪、水及电解质等,严重时常导致酸碱平衡失常;其特征为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减低及胰岛素释放试验异常。
临床上早期无症状,至症状期才有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消瘦或肥胖、疲乏无力等症群,久病者常伴发心脑血管、肾、眼及神经等病变。严重病例或应激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乳酸性酸中毒而威胁生命,常易并发化脓性感染、尿路感染、肺结核等。
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病范畴。本病在《黄帝内经》中称为“消瘅”。根据发病机理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历代医籍中尚有“鬲消”、“肺消”、“消中”等不同名称。《内经》的消渴记载,散见于十四篇之中,对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治则及预后等都分别作了论述。之后,辨证论治出自于《金匮要略》;证候分类始子《诸病源候论》;体系形成于唐末,为后世医家研充消渴病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一、糖尿病
(一)世界卫生组织标准:年世界卫生组织(WHO)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制订
1.有糖尿病症状者,空腹血糖≥7.77mmol/L(mg/dl)或任何(时间)一次血糖值≥11.1mmol/L(mg/dl)即可确诊为糖尿病。
2.结果可疑时,应再作糖耐量试验(OGTT)。成人空腹口服葡萄糖(75g)后测血糖。
附1:糖尿病判断标准(WHO)mmol/L(mg/dl): 1.糖尿病空腹:静脉全血≥6.66();毛细血管全血≥6.66();静脉血浆≥7.77()。
2.糖尿病空腹及/或2小时:静脉全血≥9.99();毛细血管全血≥11.1();静脉血浆≥11.1()。
3.葡萄糖耐量减弱空腹:静脉全血<6.66();毛细血管全血<7.77();静脉血浆<7.77()。
4.葡萄糖耐量减弱空腹及/或2小时:静脉全血6.66()~9.93();毛细血管全血7.77()~();静脉血浆7.77()~11()。
附2:糖尿病诊断标准(WHO)静脉血浆法2小时血糖11.1mmol/L,(mg/dl)为糖尿病。7.77mmol/L(mg/dl)以下为正常,7.77~11.1mmol/L(~mg/dl)为糖耐量减低(impuiredglucosetoleranceIGT)。
3.无糖尿病症状者,则尚需再有一次血糖值高于正常,如OGTT时,服糖后1小时血糖值11.1mmol/L(mg/dl);或复查空腹血糖,服糖后两小时血糖或任一次血糖仍增高,方可确诊为糖尿病。
(二)年全国糖尿病研究协作组扩大会议于北京制订
1.有典型糖尿病症状或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者,空腹血糖7.2mmol/L(mg/dl)或/和餐后2小时8.88mmol/L(mg/dl),不必作OGTT即可诊断糖尿病。
2.OGTT诊断标准(见表16)。 3.OGTT中血糖值超过正常均值上限而未达到诊断标准者为糖耐量减低。
凡符合1、2两标准之一者,均可诊断糖尿病。 糖尿病OGTT诊断标准: 静脉血浆:
0hr:mg/dl;6.94mmol/L; 0.5hr:mg/dl;10.55mmol/L; 1hr:mg/dl;9.99mmol/L; 2hr:mg/dl;7.77mmol/L; 3hr:mg/dl;6.94mmol/L; 50岁以上每增加10岁增加mg/dl(mmol/L): 0.5hr:5mg/dl;0.mmol/L; 1hr:10mg/dl;0.mmol/L; 2hr:5mg/dl;0.mmol/L; 注:自0~2小时每次血糖值为一点,四点中有三点大于或等于表中各时相标准者则诊断为糖尿病。
二、妊娠糖尿病(GDM) 年世界卫生组织糖尿病专家委员会制订 1.空腹服葡萄糖后:静脉血浆≥mg/dl;5.8mmol/L;静脉全血≥90mg/dl;5.0mmol/L。
2.1小时:静脉血浆≥mg/dl;10.6mmol/L;静脉全血≥mg/dl;9.5mmol/L。
3.2小时:静脉血浆≥mg/dl;9.2mmol/L;静脉全血≥45mg/dl;8.1mmol/L。
4.3小时:静脉血浆≥.1mg/dl;静脉全血25mg/dl;7.0mmol/L。mg/dl; 注:达到上述标准2项以上者即可诊断。
三、儿童糖尿病 1.有典型糖尿病症状,且于1日中任何时候血浆血糖≥11.1mmol/L(mg/dl),或者不止一次空腹血浆血糖≥7.8mmol/L(mg/dl)。
2、口服葡萄糖(1.75g/kg)后,2小时及空腹至2小时血浆血糖均≥11.1mmol/L(mg/dl)。
四、糖耐量减低(IGT)糖尿病症状不明显,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时,血浆血糖值在正常与糖尿病之间,30、60分钟时血糖必有一次≥11.1mmol/L(mg/dl)。
五、隐性糖尿病(PrevIGT) 有糖尿病高血糖或糖耐量减低史,过去在某种应激状态如妊娠及不明确的刺激时,出现糖耐量减低,称之谓隐性糖尿病。
六、潜伏性糖耐量异常(PotIGT)为潜伏性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
[附1]:糖尿病分型标准 1.Ⅰ型糖尿病,即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1)发病较急 (2)血浆胰岛素水平低于正常,必须依赖胰岛素治疗,如停用胰岛素则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
(3)典型者发病于幼年,但可于任何年龄开始有症状或被发现。
(4)多在遗传基础上加一外来因素(如病毒感染)而发病,少数病例在第Ⅺ染色体上HLA抗原阳性率增高或减低,并伴有特异性免疫或自身免疫反应,早期胰岛细胞抗体(ICA)阳性。
2.Ⅱ型糖尿病,即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1)起病常隐潜,常常无或很少有糖尿病症状。 (2)多数发病于40岁以后,亦可见于幼年,后者称为幼年人中年起病型糖尿病(MDDY)。
(3)不依赖胰岛素治疗,无酮症发生倾向,但于感染及应激反应时可出现酮症。
(4)血浆胰岛素水平往往正常或稍低,甚至稍高于正常,有胰岛素耐药性者可增高。
(5)肥胖常为诱因,控制进食加运动使体重下降时,高血糖症和糖耐量异常可恢复正常。(6)遗传因素较强,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7)饮食及口服降糖药不能控制及应激或感染发生高血糖症时也需胰岛素治疗。
(8)胰岛细胞抗体常阴性,与HLA相关抗原的关系不大。
[附2]:年中国兰州糖尿病会议制定的、年修正后经卫生部审批的暂行标准为:①显性糖尿病:有糖尿病症状或曾有酮症病史,伴尿糖阳性,空腹血糖≥7.3mmol/L(mg/dl),餐后2h血糖≥11.2mmol/L(mg/dl);或OGTT曲线上有3点超过糖尿病诊断标准(餐后1/2h及1h值仅取一点计算)。
②隐性糖尿病:无症状,而空腹及餐后2h血糖及OGTT数值达到上述标准。③糖耐量减低:无症状,但OGTT曲线上有2点达到或超过上述标准(见表2)。
[附3]:WHO的诊断标准 静脉血浆真糖法,口服葡萄糖75g:①有糖尿症状,不需作OGTT,一日中任何时候的血糖≥11.2mmol/L(mg/dl)者。
②有或无糖尿病症状,空服血糖不只一次≥7.8mmol/L(mg/dl)者。
③有糖尿病症状,而血糖未达上述诊断标准,于过夜空腹状况下,口服葡萄糖75g后2h血糖≥11.2mmol/L(mg/dl)者。
④无糖尿病症状者需有一个附加的异常血糖值,即第一次OGTT的1h及2h血糖均≥11.2mmol/L;或重复一次OGTT,2h血糖仍达到≥11.2mmd/L水平或空腹血糖≥7.8mmol/L者。
空腹血糖<7.8mmol/L,2h血糖在7.8-11.2mmol/L(-mg/dl)称葡萄糖耐量减低(IGT)。上述标准亦适用于妊娠妇女,但对IGT的孕妇,应按糖尿病处理。
中医认为消渴是由肺、胃、肾三脏热的阴亏,水谷转输失常所致的疾病。可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醇酒厚味,损伤脾胃,脾失健运,酿成内热,消谷耗精,发为消渴。也可因情志不调,五志过极,郁而化火,消灼津液,引发消渴。另外劳逸失——素体阴虚、五脏柔弱之人,劳逸失度,房室失节,致津液亏耗,肾阴受损,肾失固摄,精微下注,故为下消。
糖尿病的基本病机是阴虚燥热,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二者互为因果,燥热甚则阴愈虚,阴愈虚则燥热愈甚。病变脏腑在肺、脾、肾三者之中可各有偏重,互相影响。上焦肺燥阴虚,津液失于输布,则胃失濡润,肾乏滋助;中焦胃热炽盛,灼伤津液,则上灼肺津,下耗肾阴;下焦肾阴不足,上炎肺胃,致使肺燥、胃热、肾虚三焦同病。早期阴虚火旺,中期伤气出现气阴两虚,晚期阴损及阳导致阴阳双亏。
由于阳虚或气虚不能帅血而行,加之阴虚火旺煎灼津液,病程中可出现血瘀征象。肾阴不足,肝失濡养,目无所养,可导致目干目涩,视物昏花,甚至失明。营阴被灼,内结郁热,壅毒成脓,发为疮疖、痈疽,阴虚燥热,炼液成痰,痰阻经络或蒙蔽心窍而为中风偏瘫。肾阴不足,阴损及阳,脾肾阳衰,水湿泛滥,成为水肿。阴液极度耗损,导致阴竭阳亡,而见神识不清,皮肤干燥,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等危候。
西医认为继发性糖尿病的病因大多较明确,在内分泌疾病中由于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过多而引起,如肢端肥大症、库欣综合征等。绝大多数原发性糖尿病,至今病因未阐明。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是本病的基本发病机理,至于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1)遗传因素:①糖尿病家族史:国内报道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占8.7%,国外报道为25%左右(有的报道达50%)。
②孪生儿研究发现,单卵双生常可同时或先后发病。特别是NIDDM更为明显。NIDDM的病因中发现遗传背景者达90%以上,而IDDM病因具遗传背景及环境因素者约各占50%。提示这两型由不同的病因所致,但均有遗传背景。
③人类白细胞抗原(HLA)研究发现,IDDM与某些HLA基因型联系较密切,而且HLA基因出现频率随人种,民族、氏族不同而异。如在高加索族白种人中,此型糖尿病病人的HLA以B8、B15、B18、DR3、DR4为主要易感性抗原,B7为保护性抗原;中国上海及北京地区Ⅰ型糖尿病人中HLA-DR3呈强关联。
近年来研究认为,HLA-D及HLA-DR抗原与IDDM的关联最为重要,尤其是DW3-DR3和DW4-DR4与IDDM呈最强的原发性联系。但在NIDDM,HLA抗原发生频率与正常对照无明显差异。总之,在糖尿病发病的内在因素中遗传因素是非常肯定的,但仅仅是易感性遗传,糖尿病的基因型须有内在或外在因素的诱发才能促成其发病。
(2)病毒感染:IDDM的发病与某些病毒感染有显著关系,如柯萨奇B4病毒,脑炎病毒、心肌炎病毒、腮腺炎病毒、凤疹病毒、EB病毒等。病毒可引起糖尿病的证据如下:①病毒可引起实验性小鼠糖尿病。②动物实验得到的病毒性胰岛炎的病理酷似IDDM患者(尤其是年轻女性)在起病后6个月死亡的胰岛病理。③血清学证据IDDM初发患者血清内含有柯萨奇B4病毒中和抗体,其滴定效价最高。④起病季节与柯萨奇B4病毒流行季节相符。
(3)自身免疫:IDDM的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反应包括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均密切有关,并已有较明确的证据,如患者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肾上腺炎、桥本甲状腺炎(此三者合成一征群,见"schmidts综合征"条)。且在循环血清中含较高的抗脏器特异性自身抗体,如甲状腺细胞胞浆抗体及胃壁细胞胞浆抗体约2-4倍于非糖尿病患者。IDDM患者血清ICA阳性是本病与体液免疫有关的佐证。
IDDM具有淋巴细胞浸润的胰小岛炎的病理学改变,乃是细胞免疫参与发病的佐证;而血清HLA系统抗原的存在,则为IDDM者所特有的与自身免疫有关的遗传方面佐证。(4)肥胖:肥胖是NIDDM的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
肥胖者脂肪细胞的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且对胰岛素的亲和力减低及(或)存在受体后缺陷,故对胰岛素不敏感而导致糖尿病。当肥胖型NIDDM患者经饮食控制、体育锻炼后体重减轻时,脂肪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数可增多,与胰岛素的结合力亦加强,从而使糖尿病减轻。
[阴虚燥热]烦渴多饮,随饮随渴,咽干舌燥,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肺胃阴虚内热,则见烦渴多饮,随饮随渴。咽干舌燥;阳明热盛,灼耗水谷则为多食善饥,溲赤便秘;舌红少津苔黄,脉滑数或弦数为阴伤内热之征象。
[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消渴方加味。方中重用花粉以生津止渴;配以黄连清心降火;生地,藕汁,人乳汁,百合养阴润燥增液;姜汁佐以和胃防苦寒伤胃。如口干甚者加麦冬,葛根各10g;津伤便秘者加决明子30g;燥热便结加大黄3~6g。
[气阴两虚]乏力,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口干舌燥,多饮多尿,五心烦热,大便秘结,腰膝酸软,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
阴虚燥热则见口干舌燥,五心烦热,大肠津亏可见大便秘结:肾阴受损,腰府失养故见腰膝酸软;虚火上乘,肺失敷布治节之能,水液之精不得散于周身,直入膀胱故而多饮多尿;阴虚日久,精血亏损,气失所养,出现乏力,气短,自汗,活动后加重;舌淡或舌红暗,舌边有齿痕,苔薄白少津,或少苔,脉细弱为气阴两虚常见的征象。
[治法]益气养阴 [方药]六味降糖饮加减 黄芪 生地 苍术 元参 葛根 丹参 黄芪配生地降尿糖,是取黄芪的补中、益气、升阳,苍术配元参降血糖,但苍术太燥宜少用,葛根丹参通活血脉,并也有降糖作用,尿糖不降加天花粉或乌梅,血糖不降且热渴甚者根据情况加人参白虎汤.
[阴阳两虚]乏力自汗,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轮焦干,多饮多尿,混浊如膏,或浮肿少尿,或五更泻,阳痿早泄,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肾阴虚日久,阴损及阳,元阳不足,温煦失职,故见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耳为肾之外窍,肾阳虚,肾精亏则见耳轮焦干,阳痿早泄;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令肾固摄无权,膀胱不得气化,所饮之水直走膀胱,故见多饮多尿;肾阳虚衰,不能温煦脾阳,水谷精微不得运化转输,下注膀胱,可见尿浊如膏;肾阳虚水泛则浮肿少尿;肾不能司二便则见五更泻,多尿;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为阳虚之征象。
[治法]温阳育阴 [方药]六味丸加女贞子 旱莲草 枸杞 巴戟天 仙灵脾 肉苁蓉当归 白芍 兼气虚明显者加人参 黄芪。中医认为,单用滋阴,则阳气受抑而运化无力;若单用温阳,则阴液蒸腾而浮逸耗散,必阴阳双调才能阴阳互生!
[血瘀兼证]上述各证型均可兼见血瘀证候,如面有瘀斑,肢体疼痛,麻木,头痛,胸痛,胁痛,半身不遂,舌有瘀斑,或舌下静脉青紫或怒张,血液流变性异常,微循环障碍等。
气虚、阴虚、阳虚是导致血瘀的原因,血瘀是气虚、阴虚、阳虚的后果。瘀血阻滞经络,则见肢体麻木、肢体疼痛,甚至半身不遂;阻滞清窍可见头痛)阻滞胸阳故见胸痛;舌有瘀斑,或舌下静脉青紫或怒张、血液流变性异常、微循环障碍等是血瘀证的特有征象和客观指标。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桃红四物汤。方中当归、川芎、芍药、地黄养血活血;桃仁、红花活血化瘀。如血瘀证轻者可用上方加丹参,益母草各30g;血瘀证重者则加水蛭10g、全蝎3~5g。
[阴阳欲绝](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昏迷或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患者):神志淡漠,迟顿,木僵,嗜睡,昏迷,气急深大,呼吸有酮味,皮肤干燥,多尿,舌红干,脉微细欲绝或脉细微而数。阴液极度耗损,故见皮肤干燥;阴竭阳亡,而见神志淡漠、迟顿,木僵、嗜睡,甚至神识不清,气急深大,舌红干,脉微细欲绝为阴竭阳亡之兆。
[治法]回阳救逆 [方药]生脉散加味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回阳救逆;麦冬、五味子敛阴生津,清热止渴。若脉微欲绝者加附子10~15g以回阳救逆;若燥热炽盛内陷心包,内闭外脱者可酌情应用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清热开窍。
(1)黑豆汤:黑豆(炒)调天花粉等份为未,面糊为丸如梧子大,每服30~50粒,一日两次,治肾虚消渴。
(2)玉壶丸:瓜萎根、人参等份为末,水丸如梧子大,每服30丸,麦冬汤下,用于气阴两虚型消渴。(3)干冬瓜瓤:30g,水煎服,治消渴心烦。
(4)生芦根粥《中国药膳》:鲜芦根30g、粳米50g,以水ml煎芦根,取汁mL煮粥食之。
(5)瓜蒌根冬瓜汤《中国药膳》:瓜萎根,冬爪,炖汤饮用。
(6)猪胰汤《中国药膳》:猪胰子加苡米30g、黄芪60g、怀山药g、水煎服。
三、气功:
气功可使经络通畅,气血旺盛,能够调节阴阳以达平衡。一般分动功和静功两大类。糖尿病常用静功如①吐纳法:即有意识的呼吸训练,包括胸式和腹式呼吸。
②意守法:即把意念集中到身体某一部位,达到入静,舒适的境界的练功法。
③放松法:有意识地让身体逐步自然放松的练功法。练功时,环境要安静,空气要清新,双目轻闭,排除杂念,舌抵上鄂。
气功流派较多,多有专著介绍。练功时最好在有经验的气功师指导下练习,以免出现偏差。
糖尿病预防比治疗更为重要。应广泛发动医务、保健工作人员、糖尿病病人及其亲属等共同努力,学习防治本病的知识,从而长期贯彻防治措施,可以达到较好效果。本病主要的治疗方法有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及体力活动。
避免五志过极、长期精神紧张思虑。注意劳逸适度,坚持体育锻炼,保持标准体重,防止肥胖,勿嗜肥甘,忌辛辣烟酒,节制房事。注意早期发现和治疗各种并发症,用降糖药治疗时注意血糖的变化,若血糖下降明显,应及时调整降糖药,以防低血糖发生。
葛根芩连汤出自《伤寒论》,由葛根、黄芩、黄连、甘草四味药组成,是治疗肠道湿热之协热下利的经典方剂。在团队前期的临床经验及研究中发现,葛根芩连汤具有确切的降糖疗效。故在计划中,以葛根芩连汤治疗2型糖尿病(肠道湿热证)为示范之一,开展方药量效关系研究,探索方药量效规律。
团队以循证医学研究为核心,开展了葛根芩连汤整方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剂量平行对照临床研究。低剂量组依据现代教材1两折合3克设计,中剂量组按1两折合9克,高剂量组1两折合15克。结果表明,葛根芩连汤能降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且具有剂量依赖性。
江西中医药大学团队则通过不同剂量葛根芩连汤干预高脂联合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模型,证实葛根芩连汤具有降低血糖、糖化血清蛋白的作用。临床和实验研究共同证实了整方剂量与疗效之间具有量效关系。(《方药量效规律与合理用量策略》赵林华连凤梅何莉莎中国医院中国中医药报 .06.26)
常用食物主要成分表
食 物醣(g/g)蛋白质(g/g)脂肪(g/g)中白灿米.81.2中白粳米.70.9小米.71.7精白小麦粉.21.3小麦粉(富强粉).41.3小麦粉(标准粉).91.8麦麸.91.2秫米(高粱米).22.2玉蜀黍.54.3米饭(标准米).80.5面条.41.4馒头(八一粉).10.2麦片.07.0小米粥70.90.2黄豆..4蚕豆.41.8豆腐34.71.3豆腐干.87.6豆浆46.80.8黄豆芽.52.0绿豆芽43.20.1发芽蚕.00.8粉皮(干).60.2粉条85.00.30鲜青豆7..65.7甜薯29.02.30.2马铃薯16.01.90.7芋头17.02.20.1白萝卜6.00.60洋葱头8.01.80菜类2~42.00.1~0.3瓜类2~60.4~1.50.1~0.3花生(生)..2瘦猪肉1...8瘦牛肉1..26.2瘦羊肉0...6鸡.31.2鸭0..57.5鸡蛋0...6大黄鱼(鲜).60.8带鱼.17.1河鱼类1~0..0~19.51.1~5.2河虾.50.6牛奶63.13.5猪肝.14.0猪血0.11.30.2(摘自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营养卫生研究所编《食物成分表》)
姚大鹏,一九六零年生,号诗坛一怪,四川大学成人教肓药学专业毕业,现高级中医师,高级针灸师,中诗论坛新诗研究版编辑,中国流派网诗歌论坛原创版编辑,全球生态诗刊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paidaiban.com/zjzlxjy/7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