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奕胜黄梨华
赣医院检验科
黄文生肖洪亮
赣医院儿科
0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是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侵犯儿童和青少年,临床上以发热、咽喉痛、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等为特征。由于其症状、体征的多样化和不典型病例在临床上逐渐增多,给诊断、治疗带来一定困难。[1]
本文介绍一例由上呼吸道感染转为确诊IM的病例,同时也提示形态学镜检的重要性。
028月6日12:00门诊末梢血检查,男,3岁,临床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其结果如下:WBC9.9×/L,中性粒细胞比率51.5%,淋巴细胞比率36.6%,单核细胞比率9.9%,嗜碱性粒细胞比率1.9%,嗜酸性粒细胞比率0.1%,RBC3.91×/L,HGBg/L,MCV86.4fL,PLT×/L,C-反应蛋白36.8mg/L。如图1。
图18月6日血常规结果
在IPU界面出现一个报警信息:异型淋巴?同时DIFF散点图淋巴细胞散点上出现部分散点(如图2)。此时,正好处于中午交接班时候,中班人员未进行推片,将结果审核出去。临床也按照上呼吸道感染给予治疗。
图2IPU界面结果
8月18日,或许是前期治疗效果不佳,患儿继续就诊,这一次,由于其典型症状,临床考虑传单。
血常规结果示:WBC37.01×/L(危急值),中性粒细胞比率17.5%,淋巴细胞比率61.4%,单核细胞比率14.9%,嗜碱性粒细胞比率0.1%,嗜酸性粒细胞比率0.1%,RBC4.77×/L,HGBg/L,MCV80.5fL,PLT×/L,C-反应蛋白15.9mg/L。如图3。
(说明:此处的白细胞分类是参照IPU软件--研究界面的数据,并不可信。)
图38月18日血常规结果
IPU软件--主屏界面中NEU、LYMPH、MONO三者百分比、绝对值数据为“----”(也即是无法测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散点图两者混为一起,成灰色区域,报警信息:原始细胞?有核红细胞?WBC异常散点图,白细胞增多。如图4。
图4IPU界面
行推片染色镜检,形态学同事给出结论:白细胞增高,分类如下:中性粒细胞占33%,淋巴细胞占35%,单核细胞占2%,异型淋巴细胞占30%。如图5。
图5高倍镜下的血涂片
看到异型淋巴细胞占30%,将患者以传单收入院。考虑到需要排查其它疾病及对传单的确诊,故做出如下检查。
肺炎支原体滴度:阴性。
呼吸道病毒七项:阴性。
EB病毒(EB—DNA)1.E+02(参考区间<50拷贝)。说明:1.E+02为1.×也就是。
肌钙蛋白T:正常。
可能很多老师不明白做肌钙蛋白的含义,在此解释下:病毒性心肌炎系由病毒感染所致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心肌炎性病变,大多数可以自愈,部分可迁移而遗留有各种心律失常,少数可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病,导致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猝死。[2]
记得今年2月中旬有一位25岁女性,当时B型钠尿肽前体(BNP)达到上万,肌钙蛋白T达七千多,血常规淋巴细胞比率55.3%,于当晚离开,来不及救治。所以,排查病毒性心肌炎也是有必要的。
综上所述,患儿异型淋巴细胞30%,EB—DNA升高,结合患儿的临床症状[1]:发热(体温38℃,热峰时达40.1℃)、咽峡炎(咽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可见白色分泌物附着)、淋巴结肿大(颈部、腋下、腹股沟区可触及数个肿大淋巴结,大者约蚕豆大小)、轻度脾大(脾脏可触及左肋下1横指),可做出最终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
03患者8月6日第一次就诊,当时的淋巴细胞比率36.6%,虽是正常,结合IPU散点图及报警信息,进行血涂片镜检是非常有必要的,尽管当时患儿或处于潜伏期感染,异性淋巴细胞占比有可能会小于诊断标准的10%。正是由于交接班之际,中午一人值班,较为繁忙,接班人员注重数据表象,导致漏检。
翻阅教科书,IM的潜伏期为5~15天,患者8月6日首诊,于8月18日出现白细胞危急值伴30%异型淋巴细胞,符合该病的潜伏期,外周血的改变是本病的一个重要特征。本案例患儿预后良好,临床在对症治疗后,高热、咽峡炎等一些症状逐渐消失,不久便出院。
细心的检验师有没有发现,患者8月6日RBC 3.91×/L,HGB g/L到8月18日RBC 4.77×/L,HGB g/L,这是由于高热导致的血液浓缩所致。在进行对症治疗后,8月22日患儿体温36.5℃,WBC危急值下降一半,RBC 4.20×/L,HGB g/L。
目前,临床上仍接受的是异型淋巴细胞说法。而检验学术界中血细胞分析报告规范化指南()推荐将淋巴细胞分为:反应性淋巴细胞和异常淋巴细胞。我们常说的异型淋巴细胞(包括三个分型)属于反应性淋巴细胞,本文为方便儿科临床医生理解,故暂未更换此词语。
04目前临床上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对症治疗。抗菌药物对本病无效,仅在继发细菌感染时应用。这也恰恰解释了为什么最初以上呼吸道感染治疗时,反而效果不佳,导致患儿复诊。
本病系自限性疾病,预后大多良好,自然病程约2~4周。少数恢复缓慢,可达数周至数月。病死率为1%~2%,多由严重并发症所致。[1]
05想起形态学专家黄道连教授讲课中一句话:多一次镜检,可以使临床少走一些弯路。细细想来,确实如此~
[1]王卫平,孙锟,常立文.儿科学第九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2]林果为,王吉耀,葛均波.实用内科学第15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说明:本文为原创投稿,不代表检验医学新媒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征稿启事编辑:徐少卿审校:陈雪礼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paidaiban.com/zjzlxjy/5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