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面“蓝色字体” 爱心提示: 简短回顾下《中医基础理论》的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一个没有“围墙”的中医学习,知病治病!
中医基础理论是有关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思维方法,包括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的认识(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中医学对疾病及其防治的认识(病因、发病、病机、防治原则),为继续学习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经典著作和临床各科打好基础。
中医部分小知识u《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思辨模式,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经络和精气血津液神等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以证论治诊疗特点,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医学理论体系。
u最早建立辩证论治理论的中医经典是:《伤寒杂病论》
u病,证,症区别:病是疾病,是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症是症状和体征的总称。证是证候,是疾病某一阶段,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原因,部位,性质,邪正关系。
u金元四大家:刘元素(河间)寒凉派。张从正(子和)攻邪派。朱震亨(丹溪)滋阴派。李杲(东垣)补土派。
u五味:酸、苦、甘、辛、咸。
u阳是具有向上的光明的生发的运动的属性和特点。
u阴是具有向下的晦暗的抑制的静止的属性和特点。
u阴、阳的特性
①普遍性:每一个事物或现象之中都存在着阴阳关系。
②关联性:事物和现象处于同一范畴或同一层面。不同范畴不同层面不存在阴阳关系。如日月,日为阳,月为阴;雌雄,雌为阴,雄为阳。但日和雌不存在阴阳关系。
③规定性:如凡是炎热的,光明的,向上的,运动的,兴奋的都为阳;凡是寒冷的,黑暗的,趋下的,静止的,抑制的都属阴,任何时候都不可反称。
④相对性:包括阴阳的对立性,转化性,无限可分性。
u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忙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u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主要有
划分人体的组织结构。
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
解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指导疾病的诊断。
指导疾病的防治。
u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组织结构:
六腑属阳,五脏属阴。五脏中,心肺属阳,肝脾肾属阴。
阳中之阳,心也;阳中之阴,肺也;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阴中之至阴,脾也。
(五脏的阴阳划分,阳中之阳,阳中之阴,阴中之阳,阴中之至阴,阴中之阴)
u咱们岐黄学社以往学习中,很多学友都在问,至阴是什么意思?
至”有到的意思“至阴”就是由阳到阴由阴出阳升降出入通达转枢意思。又为“气血生化之源”能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充足的原料,并能充养先天之精,这正是脾属土的功能体现。所以,在五脏阴阳中,它归属于至阴。为阴中之至阴。
u阳虚阴盛,阴虚阳盛: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虚阴盛)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阴虚阳盛)
u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u事物属性五行系统归类表:竖着记,横着去用
u六字诀:
南北朝陶弘景发明长息法。在《养性延命录》中说:"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微而行之名曰长息。纳气有一,吐气有六。纳气一者谓吸也,吐气六者谓吹、呼、嘻、呵、嘘、呬,皆为长息吐气之法。时寒可吹,时温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风,呼以去热,嘻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
u歌云
春嘘明目夏呵心,秋呬冬吹肺肾宁。
四季常呼脾化食,三焦嘻出热难停。
发宜常梳气宜敛,齿宜数叩津宜咽。
子欲不死修昆仑,双手摩擦常在面。
u五行制化的次序: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火生土,土生金,而火又克金;土生金,金生水,土又克水;金生水,水生木,金又克木;水生木,木生火,水又克火。
u五行生克乘侮关系:脾之子为肺,脾是肾所胜,更多视频课程学习。
u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
(1)五脏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五脏的精气宜保持充满,但必须流通布散而不应呆滞,故为藏精气而不泄,满而不能实也。
(2)六腑的生理特点受盛和传化水谷,六腑内应有水谷食物,但必须不断传导变化,以保持虚实更替永不塞满的状态,故为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3)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是主藏精气。奇恒之腑中仅有胆与肝相表里。藏精气而不泻。
u与肺主一身之气相关的气是(宗气)
u人体组织结构的分属:中医学在五行配五脏的基础上,又以类比的方法,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特点,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以六腑(实际上是五腑: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为配合,支配五体·(筋、脉、肉、皮毛、骨),开窍于五官(目、舌、口、鼻、耳),外荣于体表组织(爪、面、唇、毛、发)等,形成了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组织的结构系统,从而为脏象学说奠定了理论基础。
u五脏各自生理功能:
心:心主血脉:心行血,心生血;心主神明
肺:肺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主一身之气;肺主宣发肃降;肺主通调水道;肺朝百脉;肺主治节
脾:脾主运化,脾气主升,脾主统血
肝:肝主疏泄,肝主藏血
肾:肾藏精,肾气调节全身阴阳,肾主水,肾主纳气
点击下方文字,学习更多!
这个夏天“养心”为主~四字宝典:暑、热、湿、气。做好这四点,养生其实很容易
如何护肝——记住这几个养肝食物以及食疗组方
养肺之道:皮毛与鼻有毛病,要从肺考虑
养脾之道:脾健则正气足,要增强免疫力必须固护脾!
养肾之道:头发、牙、骨、脑髓的保养当然要从肾着手!
u五脏与体,华,窍,液,志,时的关系
?心:
①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②心在窍为舌
③心在液为汗
④心在志为喜
⑤心在时为夏
?肺:
①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②肺开窍于鼻
③肺在液为涕
④肺在志为悲(忧)
⑤肺在时为秋
?脾:
①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
②脾在窍为口
③脾在液为涎
④脾在志为思
⑤脾在时为长夏、四时
?肝:
①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②肝在窍为目
③肝在液为泪
④肝在志为怒
⑤肝在时为春
?肾:
①肾在体为骨,主髓,其华在发
②肾在窍为耳及前后二阴
③肾在液为唾
④肾在志为恐
⑤肾在时为冬
u肾为先天之本:由于肾藏先天之精,主生殖,为人体生命之本原,故称肾为“先天之本”
u脾为后天之本:由于脾在后天生命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故称脾为“后天之本”
u五脏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而恶热。主通明,心气下降
(2)肝:肝气升发,肝为刚脏
(3)脾:脾气主升,喜燥恶湿
(4)肺: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发
(5)肾:主蛰守位,主水,纳气
u命门之火:肾阳
u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肝为将军之官,胆为中正之官,小肠受盛之官,胃为仓禀之官,大肠为传道之官,膀胱为州都之官。
u六淫特点
风寒暑湿燥火为六淫。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
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
走窜痛多见于气滞及风湿痹病
灼痛为火邪伤络或阴虚火旺所致
隐痛见于虚证
脾虚失运,气不化水,水湿内停为(虚中夹实证)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反治又称从治)
阳气旺盛之体慎用温热药的依据为(因人制宜)
u七冲门有哪些?
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为阑门,下极为魄门。
u脏与脏之间有什么关系?
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以六腑相配合,以气血精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使脏与脏、脏与腑、腑与腑密切联系,外连五官九窍、四肢百骸,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此即五脏一体观。
u五脏是人体生命的中心,与人体各组织器官和生命现象相联系。如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等六腑,为五脏之表;脉、皮、肉、筋、骨五体,为五脏所主;面、毛、唇、爪、发五华,为五脏所荣;舌、鼻、口、目、耳及二阴五官九窍,为五脏所司;喜、忧、思、怒、恐五志,为五脏所生;神、魄、意、魂、志五神,为五脏所藏;汗、涕、泪、涎、唾五液,为五脏所化等等。
u五行系统归类您可以看下,这个比较详细,便于您加深记忆
u五行之间是一种复杂的网络状态。因此,五脏的生克制化,亢害承制是一个复杂的立体网络结构。每一脏都具有五脏的部分功能,也是五脏的缩影和统一体。此即“五脏互藏”之意。
故曰:“凡五脏之气必互相灌溉,故各五脏之中,必各兼五气“(《景岳全书·真脏脉》)。我们在研究了各个脏腑生理功能的基础上,还必须研究在整体活动中脏腑机能活动的调节机制和规律。
换言之,必须从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研究整体的生命活动。这对于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辨证论治,均有重要意义。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主要从生理功能方面来阐述脏腑之间的关系。
u“五神脏”指什么?
中医学把神分为神、魂、魄、意、志,分别归属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并称为“五神脏”。
u“神、魂、魄、意、志”怎么理解?
?神、魂、魄、意、志,是对感觉、意识、思维等精神活动的概括。
?神是依存先天之精生成而表现于外的生命活动。
?魄是与生俱来的、本能的感知觉和运动能力。
?魂是随心神活动所做出的意识、思维活动,睡眠时亦可表现为梦境及梦幻现象。
?意是获得感性印象,形成的记忆、意念。
?志是在意的基础上,形成理性意志、志向等的神志活动。
u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
u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无论何种原因形成的血虚或运行失常,均可以出现不同程度的神志方面的症状。心血虚、肝血虚,常有惊悸、失眠、多梦等神志不安的表现,更多大家点击视频学习!
u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液包括各脏腑组织的正常体液和正常的分泌物,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等。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在体内,除血液之外,其他所有正常的水液均属于津液范畴。
u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是由十二经脉、络脉(十五别络、孙络、浮络)、十二经部、十二皮部。
u十二经络基础知识学习
分享学习:
经络高清动图来了,实用!(建议收藏)
u体质的主要标志是:身体健康;发育良好;身体系统具有良好的功能;身体活动能力好;心理发育健全。
u亿万人群,人有九种,一种平和,八种偏颇,学会正确的区分方法更正确的认识我们自己的体质。更多内容大家点击视频学习!
u病因包括:六淫、疠气、七情、饮食、劳倦、外伤,以及痰饮、瘀血、结石等。
u六淫是: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u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
u七情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就称为五志。
?心主喜,过喜则伤心。
?肝主怒,过怒则伤肝。
?脾主思,过思则伤脾。
?肺主悲、忧,过悲过忧则伤肺。
?肾主惊、恐,过惊过恐则伤肾。
?七情与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u邪正相搏的胜负,决定发病与不发病:决定发病与否,决定证候类型。更多内容大家点击发病章节视频学习!
u学习了脏腑病机和六气病机,病机十九条将指导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生病的缘由。更多内容大家点击中基理论《病机》章节视频学习!
u养生:是通过各种方法来颐养生命,增强体质,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闭口调息法:经常闭口调整呼吸,保持呼吸的均匀、和缓。
凝耳法:两手掩耳,低头、仰头5~7次。可使头脑清净,驱除杂念。
提气法:在吸气时,稍用力提肛门连同会阴上升,稍后,在缓缓呼气放下,每日可做5~7次。有利于气的运行。
摩腹法:每次饭后,用掌心在以肚脐为中心的腹部顺时针方向按摩30次左右。可帮助消化,消除腹胀。
u经穴养生:根据中医经络理论,按照中医经络和腧穴的功效主治,采取针、灸、推拿、按摩、运动等方式,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的养生方法。
四总穴歌: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头项寻列缺,颜面合谷收。
u中华养生保健四大基石是:心胸有量、动静有度、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u更多内容点咱们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视频详细学习哦
学习永无止境我们认为每一个家庭,至少应该有一个人系统的学习中医知识
建立系统的中医思维,为家人健康保驾护航
趁现在就可以0基础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适合人群刚入学的中医学子!铁杆中医爱好者!对中医感兴趣的医疗从业人员!
你将获得系统认识中医思想体系,了解中医的发病观、病情变化与治疗观念,深入走进中医,与老师以及中医爱好者一同交流,解答你对于课程的困惑。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主要包括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等学说,以及病因、病机、诊法、辨证、治则治法、预防、养生等内容。透过本次提供的这部《中医基础理论》讲座视频,您可以全面、系统学习相关知识。
《中医基础理论》视频课程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四部分:
一)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想主要有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二)中医学关于正常生命现象的理论知识
主要有气血津液、脏象、经络、形体官窍等内容。
三)中医学关于疾病的理论知识
主要包括病因、发病以及病机内容。
四)中医养生和治病原则
养生即保养生命,包括强身,防病,延寿三项内容。其实施主要在于适应自然规律、重视精神调摄、加强体能锻炼、谨和寒热五味、防止病邪侵害等方面,并介绍了中医养生常用的方法。
治疗原则主要讨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如早治防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整阴阳、调理气血、调理脏腑以及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等内容。
回顾下主讲老师:刘文江老师:主任医师,国医馆主任,临床研究生。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疗系,师承于国家级名老中医张素清教授。医院心内科进修。历任心内科副主任兼ICU主任、急诊科主任、名医工作室主任。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
擅长诊治: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高血压、冠心病、心肌炎、多发性大动脉炎、糖尿病及合并症、内科疑难病症等。
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委员,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专家,陕西省营养师协会副理事长,陕西中医学会内科分会委员、心病分会委员,西安市医学会急诊院前急救分会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全国管理干部培训中心专题培训教授,西安文理学院干部培训中心特聘教授。医院管理研究项目组专家、高级培训师,医院管理中心特聘专题教授。陕西电视台(3套)、西安电视台(5套)健康栏目特邀健康养生专家。常年为健康管理师资格、营养师资格培训授课。、、年均被陕西省保健协会评为优秀公益健康科普专家。
更多内容点开咱们的《中医基础理论》课程视频详细学习哦~▼
中医入门基础小知识
你学会了吗?
(温馨提示:本文仅供参考,中医讲究辨证施治,缓和病症,无捷径,而且个人病况有别,病人要治本就应先征求医生的意见,以找出最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部分图片文字来源网络,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告知。特别提醒:美好的一天开始啦,希望岐黄学社学友会的文章能够带给你一天的好心情,喜欢文章的话别忘记点击文章右下角“在看”两个字或者点击右上角分享朋友圈哦。岐黄学社学友会文章分享的方子一定要在大夫指导下服用哦。由于网络局限性,更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paidaiban.com/xjyzqzl/6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