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和西医是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上发展起来的不同的医学体系,都为生命科学的进步和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中西医结合医学一方面充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阐明其科学内涵,推动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技术接轨;另一方面,中西医结合医学又继承和发扬了中医药学对生命现象和疾病防治规律的独到认识和富有成效的防病治病手段,启迪创新思路,充实和丰富现代医药学乃至生命科学的知识体系,提高临床疗效并推动医学理论的创新。
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源地,一直走在中西医结合的最前列。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上海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在理论研究、临床应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明显提高了临床疗效,并在相应领域逐步形成了中西医结合的新学说、新理论,为中西医结合医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创新内涵。
一、上海中西医结合发展历程回顾(一)近代上海中西医汇通
中西医汇通的产生是在我国近代发生巨大变革的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下出现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我国,东西方文化之间出现了猛烈地碰撞。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我国,并在全医院。面对挑战,中医界内外许多人士出现了不同的态度,有主张消灭中医的,有支持中医的,重视保存国粹,也有主张各取所长,汇通中西医。
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近代上海以开放性、兼容性、创新性的鲜明特征,曾一度引领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学术的发展,成为当时全国中医药界最繁荣、最活跃、最有创造力的地区之一。近代上海的中西医汇通发展从清末年至年的百余年中,大体可以分为以下这些阶段:认识到西医的科学性,愿意接受西医;深化对中西医学理论体系差异的认识,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起到导向作用,以恽铁樵为代表;汇通中西医的各种医疗、教育机构的建立,为新中国成立后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上海中西医汇通的发展,经历一个认识、思辩、争论、实践的过程,最终提出“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体现了汇通派的基本理念。中西医汇通是时代进步的产物,是中医人士认识科学进步,要求自我发展,顺应历史潮流的体现。中西医汇通是海派中医的一个显著特点,它不但具有学术性,而且具有时代意义,是一次中医界的思想革命,促进了中医药学术的进步,为全国解放后中西医结合事业在思想准备和人才准备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中西医结合的发展
中西医汇通思潮,在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向中西医结合医学过渡、发展和升华的过程。中西医汇通派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术源头之一,或者说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术孵化器,而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门医学学科,是中西医汇通派向系统化、科学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建设一门医学学科是一个长期的任务。其架构同样包括基础医学(基础研究)和临床医学(临床研究)两大板块;其内涵既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整理、挖掘、阐述传统医学概念、理论,又要发挥这些研究成果的指导作用,提高临床疗效。而后者实际上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充实和完善现代生命科学和现代医学的过程。
中西医结合是基于中西医学,用近现代科学的方法,阐释传统中医学的理论,发掘中医学的理论精华和临床经验,使之与现代医学体系相融合,是双向优势互补建立起统一在实证科学基础上的新医学。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中西医结合事业给予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教育和科研事业进入了大发展阶段。在上海广大中西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具体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加强领导,设立上海市级中医管理机构
年,上海市人民政府根据中央要求,加强中医管理工作,特批准上海市卫生局增设中医管理机构,并确定一名副局长分管中医工作,明确职责和任务:会同有医院、医院中医科的中医、中西医结合病房的设置和业务指导;负责全市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机构设置、计划审核、科研招标、成果鉴定、评审和保密审定工作,以及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2.连续组织西学中班,培养中西医结合临床人才
年,华东暨上海市中医代表会议后,医院即开展群众性的西医学习中医的活动。年初,上海市卫生局成立“祖国医学学习委员会”,举办“祖国医学讲座”,结合宣传党的中医政策,介绍中医药一般知识,听讲者余人,大多为医疗单位的高级西医师和卫生行政部门的负责干部。同年6月,按照“系统学习,全面掌握,整理提高”的教学方针,举办首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研究班学习3年,并跟随老中医临诊实习,选招学员57人。此后续办至年共办9届,累计毕业学员人,学员分布在全市七十多个医疗、教育、科研单位,成为能运用现代医学方法研究中医药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开展中西医结合科学研究工作的骨干队伍。
年1月,上海市卫生局在开展群众性西医学习中医的同时,举办了首届“在职学习中医研究班”,学制3年。至年共办5届,累计学员余人。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西医学习中医向专科方面发展,先后举办中医内科、外科、妇科、皮肤科、眼科等10多期各科短期学习班,参加学员累计多人。年,上海市启动“高级西学中研修人才培养计划”。年,国务院22号文件发布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上海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并配套“三年行动计划”,“西学中”班进入全新办班模式,招生范围逐渐向基层扩大。至年,定向各区开班共招生余人。年,市卫生局研究出台《关于加强本市西医学习中医人员执业行为管理的通知》,该文件在当时的上海乃至全国医师执业范围领域有着重要而积极的创新作用,使得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的西学中医师可以在本专业范围内开具中药饮片。年6月,上海市出台了《关于规范西医学习中医在职培训办班管理工作的通知》,对西学中班的管理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和规范。年,出台《关于上海市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分批组织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班(称之为“社区西学中”),深得群众欢迎。从年开始,市卫计委每年举办两期,向全市医疗机构开放。3.积极推进中西医结合的医疗机构建设
“九五”至“十五”期间,上海市在全国范医院(含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科的提升工作,于年,开展了“医院示范中医科建设项目”,医院凭此项目提升了中医科的科室建设、服务质量和学科层次。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在上海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中西融合发展内涵更丰富的“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建设”。
“十一五”至“十二五”期间,市卫生局下发《关于开展上海市医院中医科达标创建申请工作的通知》,从而开启新一轮的全市医院中医科建设。“十一五”期间的评估显示,建设单位的中医科床位提升71.79%,占全院床位5.71%;中医科平均年门诊量8.49万,提升%,占全院比重12.48%;同时,中医科门诊和住院次均费用低于全院平均水平。截至年,上海共有28家医院获得全国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的称号。
“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依靠政策支持和前期西学中人才的储备,上海新升级三医院3家。上海的26所公立中医类别医疗机构中,医院的数量增至8所,另有2所社会办医院。
4.上海的高等医药院校的中西医结合学科水平居全国前列复旦大学年,经卫生部批准,上海第医院率先成立中医藏象研究室,这是上海市最早建立的中西医结合的科研机构。20世纪70年代,医院成立了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室。年上海医科大学设立国内的第一个中西医结合研究所。2年复旦大学成为全国高校中唯一拥有中西医结合领域全部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的单位,并立中西医结合系。7年成为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年在教育部的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西医结合学科获得A-。上海交通大学早在20世纪50年代,上海第医院的邝安堃教授就创造了可的松阳虚模型,成为我国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的开拓者和组织者之一。医院内分泌代谢学科、骨科分别于年、年成为我国第一、第二批通过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博士点。年,附属医院血液科牵头国家重大疑难中西医临床协作试点项目。拥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中医儿科)等多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海军军医大学原第二军医大学,早在年就建成了军队系统第一个中西医结合博士点,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是国家教育部三个重点学科之一。医院年建成上海市第一批“医院示范中医科”,8年被列为“全国医院中医药示范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是最早成立中西医结合学科的院校之一,年建校之初,王玉润、吴翰香等老中医就提倡并带头实践学习应用西医知识发展中医事业,成为名中医发展中西医结合的开拓者;赵伟康、徐长生、曾兆麟等首批中西医结合工作者,在阴虚火旺本质、急腹症、肾主耳等中西医结合研究方面的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医院校中首批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和设立博士后流动站。在国内较早开设中西医临床本科、本硕连读专业。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A+,位居全国首列。5.支持学术团体,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健康发展
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于年9月成立,邝安堃为首任理事长,沈自尹、赵伟康为副理事长。年起,陆续建立活血化瘀、儿科、急腹症、气功、中西医结合管理研究、虚证和老年病等学组,在此基础上,先后扩建为专业委员会。年12月,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的第一个专业委员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在上海成立。至今,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是全国最大的省市中西医结合学会之一,已发展会员10余人,专业委员会70个。年获上海市科协颁布的“五星级学会”。学会编辑出版的JournalofIntegrativeMedicine于年12月份入选SCIE。二、上海中西医结合工作七十年的特色和优势(一)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上海是近代东西方文化交融和中西医人才荟萃之地,是较早接受西方医学的城市,日渐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海派中医,兼具海纳百川、兼收并蓄、创新图强、中西汇通的特质。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引下,上海中西医工作者们团结合作,继承弘扬中西医结合事业。西医、中医和老百姓都接受中西医结合。上海具有较多高等医学院校、医院,医院中西医实践广泛持续开展。(二)对党的“中西医结合”“中西医并重”方针的深刻理解和坚决执行上海高度重视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发展,在总体规划、经费保障、基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为中西医结合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中西医结合政策在不同年代具有不同侧重,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和机构建设方面。按照70年粗略划分,前40年侧重人才培养,后30年侧重机构建设、机制建设。(三)老一辈中西医队伍人才辈出、名院名医成绩显著
上海聚集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老一辈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他们大都是在20世纪50年代毕业、工作于上海著医院;家学渊源,学养深厚,受过当时最先进的科学文化教育;他们在党和政府的组织号召下,汇入到创建中西医结合学科的大潮之中。他们中的典型代表如下:
姜春华教授年,作为社会上的名中医,首先进入上海第一医学院内科学院(医院),任中医科主任兼中医教研室主任,在开展医疗的同时,开始在医学院校实施中医教育。年起开始带教西医学习中医,第一个学生就是沈自尹。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中,姜春华教授就用活血化瘀法治疗血吸虫病肝硬化取得很好疗效。20世纪70年代初,上海医院对血瘀和活血化瘀从临床、基础进行了全面的研究,从血液流变学、病理形态学、免疫学等方面基本阐明血瘀证的实质及活血化瘀药物的作用原理。
沈自尹教授自20世纪50年代末,上海第医院沈自尹在临床总结中注意到,西医全然不同的6种疾病,如功能性子宫出血、支气管哮喘、红斑狼疮、冠心病等,在某个阶段都有相同的肾虚症状,都可以用相同的补肾法提高疗效,推测这些不同疾病之间一定有其共同的物质基础或发病规律,进而揭开了藏象学说现代科学研究的帷幕。提出了“同病异证、异病同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等著名原则,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经过大量指标筛选发现只有尿17羟皮质类固醇测定在肾阳虚病人中普遍显著降低。从年起,证明肾阳虚患者的下丘脑—垂体所辖甲状腺、性腺、肾上腺皮质轴这3条内分泌轴都有不同程度的紊乱,推断肾阳虚的主要病理改变可能在下丘脑或更高中枢。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起,采用以药测证方法,揭示下丘脑是补肾阳药物作用的主要靶点;进入21世纪后,则揭示出肾阳虚证存在神经、内分泌、免疫相关调节基因表达的特征性异常,刻画了肾阳虚证的分子特征,提出衰老是生理性肾虚的观点。
邝安堃教授年,邝安堃教授拜沪上名老中医陈道隆、姜春华等为师,常得良方相告,临床试用每获显效。20世纪50年代末,邝安堃和陈家伦教授将西医实验方法引入中医“证”的研究,其中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所建立的“肾阳虚”动物模型已成为中西医结合科研史上的经典。20世纪70年代,两位教授开启了血浆环核苷酸含量与阳虚、阴虚患者关系的临床研究,同时在临床中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甲减和甲亢,取得显著效果。创造性地用中医的阴阳学说用于解释西医内分泌疾病,研究结果“用现代方法研究中医阴阳学说的初步结果”获国家卫生部科技奖甲等奖。其后,他们又开展中医“肾虚”与性激素关系的研究,发现雌二醇/睾酮比值升高与肾虚有关。邝教授团队在研究过程中深刻地认识到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神经内分泌学说的诸多类似之处,认为内分泌是中西医结合的桥梁,开启了医院内分泌学科的中西医结合发展之路。邝安堃教授以独到的见解和科学手段进行中西医结合研究的成果为医学界所瞩目,并受到卫生部及上海市的嘉奖。
魏指薪教授我国著名中医骨伤学家,开创了中医伤科和西医骨科的合作、中西医共同研究、继承发展的路程。年,魏指薪和柴本甫教授一起进行活血化瘀和理气药整体施治骨折愈合过程的定量研究。年,完成股骨粗隆间骨折外固定的生物力学原理研究,还开展了断骨丹促进骨质疏松骨折愈合的机制研究、中药剂型改良研究和中医小夹板的优化研究,实现传统特色小夹板个性化以及计算机仿真分析技术平台,研究骨与关节运动学动力学特性以及生物材料力学特性,提出中西医的个体化治疗策略。由魏指薪教授创立,历经四代学术团队的不断开拓和创新,成为全国有很大影响的重要中医骨伤科流派之一。
曹小定教授从年起,上海第一医学院徐丰彦教授等就开始针灸原理研究,年起开展针刺麻醉机理研究,年起曹小定等组建了针刺原理研究室。年针刺原理研究所成立,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该研究所还是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是我国传统医学走向世界的一个有影响的窗口。曹小定、吴根诚教授先后领衔开展全国科技攻关项目“针药复合麻醉临床及机理研究”,根据临床实际需要综合应用针药结合,不仅加强镇痛效果,还有利于对重要器官功能的保护。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召开针刺疗法听证会,俞瑾教授介绍了针刺治疗女性生殖系统疾病的临床及机理研究,曹小定教授介绍了针刺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抑制的实验研究及临床验证。大会最后通过肯定针刺疗法的结论性报告,在全世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赵伟康教授在衰老机制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领域方面多有建树。从神经内分泌免疫和基因调控角度,开展阴虚火旺证、补益方药延缓衰老机理以及中药防治老年性痴呆研究,在衰老机制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领域方面多有建树。
严振国教授将腧穴学与局部解剖学相结合的,首次于年起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应用解剖与穴位层次结构》。于年起先后出版了《经穴断面解剖图解》《常用穴位解剖基础》《中医应用腧穴解剖学》《腧穴解剖学》等多本学术专著和教材,创建了上海中医药大学“经穴解剖实验室”,首批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为中医药科研三级实验室。
此外,复旦大学(上海第一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专家李超荆教授、心血管病专家戴瑞鸿教授、儿科专家时毓民教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独树一帜的秦万章教授,推动了全国舌诊研究工作的陈泽霖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上海第二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肾病张庆怡教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专家陈曙霞,从事气功防治高血压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王崇行教授,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专家叶衍庆及李国衡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匡调元教授在人类体质学研究方面融汇中西,见解独特,王大增、邱佳信教授在临床妇科疾病、肿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领域方面卓有建树;原第二军医大学医院的张家庆教授在四诊科学研究方面成就显著,等等。
这些老一辈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的共同特点是:1)坚持文化自信,坚决贯彻党的中医政策;2)在本人专业范围,都是高水平的杰出专家,有很高的学术造诣,掌握学术前沿动态;了解中西医各自的优势所在,能准确定位切入点;3)长期的坚持不懈,他们或是抓住中西医结合的重大或关键科学问题,或是本专业疑难病症的中西医结合防治,几十年磨一剑。
(四)探索中西医研究新模式
新一代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传承创新,探索多学科汇聚加强对中医药科学原理的现代诠释,向世界介绍中医药。
1.中西医结合内分泌与代谢病学研究
20世纪90年代,医院内分泌科牵头医院,严格按照循证医学标准,开展中药复方金芪降糖片的中法合作临床研究,法国专家负责研究方案的设计、揭盲和数据统计,中国专家负责临床研究的实施,结果显示,金芪降糖片不增加体重,可降低餐后血糖,与优降糖联合应用明显增强其降糖作用,该结果发表在DiabetesMetabolism(,21:-)。为中药复方的临床疗效验证树立了典范和标杆。
2.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研究
医院血液研究所陈竺院士团队进行了复方黄黛片“君臣佐使”方解研究,通过各组分的联合应用,产生了大于三个组分加和的协同效应,详尽阐明了复方黄黛片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的分子机理。研究成果8年发表在PNAS上。这是世界范围内第一次从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角度解析和阐明一个完全依据中医理论研发出来的中药复方,在细胞和分子水平明确的作用靶点和分子机制,特别是每种药物在分子水平作用与中医对每味药物在复方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一致,这一研究受到了国际主流科学界的积极评价。
3.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研究
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在于尔辛、刘鲁明、陈震教授等中西医结合医家不懈努力下,形成了中西医结合肝胆胰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诊治方案,取得了显著疗效。开展了中医健脾理气治疗肝癌研究和清胰化积中药对实验性胰腺癌及实验性癌转移的基因表达谱分析,探讨中医药防治肝胆胰肿瘤的作用靶点和作用机制。
第二军医大学凌昌全教授团队致力中西医结合防治肝癌研究30余年,首次发现肝癌证候变化特征,制定了《肝癌基本证候诊断规范》,被收录国内临床指南;并开展多项RCT研究,先后以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证明了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癌的临床疗效优势。
4.针刺麻醉临床应用及研究
上海中医药大学周嘉教授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将针药复合麻醉技术用于心脏手术,明显减少气管插管和大量麻药引起的并发症,减少术后在院时间,术后康复迅速,显著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相关结果年发表在美国《国际心脏病杂志》。制定了首个《无气管插管针刺麻醉心脏手术操作规范》医院。先后被英国BBC(5年)、法国国家电视台(年)等全球报道,接受泰国卫生部组织的针刺麻醉培训,并派医生至马来西亚进行推广,为中医药“一带一路”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展望未来,挑战与机遇并存上海中西医结合工作七十年取得辉煌的成绩,同时也在发展中迎来了诸多挑战。中西医汇通派治学风格的特点:一是注重在战略层面把握学科的发展方向,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应用层面,或限于在某些疾病的治疗方面进行中西医结合的研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paidaiban.com/xjyzllc/71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