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心肌炎治疗 >> 心肌炎治疗疗程 >> 正文 >> 正文

中药苦参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报道

来源:心肌炎治疗 时间:2021-11-2
苦参为豆科植物苦参的根。气刺鼻,味极苦。质坚硬,切面淡黄色,有环状年轮,木质部作放射纹。以整齐、色黄白、味苦者为佳。现代研究发现苦参为治心悸(快速性心律失常)良药,用量10—40g,并广泛治疗心、肝、肺、胃肠、膀胱等内科病及妇科病。对多种皮肤科病亦有良好疗效。内妇科病多内服,皮肤科病多外用。本品味极苦,入煎剂量不能过大。今人为避其味苦,制成针剂,或装入胶囊等,都是好的使用方法,可以采用。本品大苦大寒,极易损伤脾胃,故脾胃虚寒者忌用。本品反藜芦,应予注意。(1)现代医学的心律失常,种类较多,如临床常见的心律不齐、各种早搏、房颤、房扑、心动过速等,属于中医的心悸、怔忡范畴。而苦参对以上这些常见的心律失常,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对缓慢性心律失常,如心动过缓、病窦综合征、各种传导阻滞(含房室传导阻滞、房室束支传导阻滞、窦房阻滞等)及预激综合征等心律失常,其疗效很差而未予观察。笔者以苦参为主药治疗快速性常见的6型心律失常,其中以室上性早搏效果最佳,其次是室性早搏,而窦性心动过速及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并列第3位,房扑及房颤的纠正率最差。(陈鼎祺《中医杂志》;8:)(2)我院心脏科多年来应用苦参(单味或复方)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积累了一些经验。我们采用苦参15—30g煎汤内服,往往3-5天即可初见成效,可使早搏减少或消失,房颤者心室率得到控制,应用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药理研究证实:苦参碱型生物碱除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外,还具有正性肌力作用,因此用于慢性心衰合并心律失常或有洋地黄中毒者,亦有较好的疗效。(何燕《中医杂志》;8:)(3)近年来笔者在辨证组方中加入苦参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效果满意。其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抗心律失常和使心包积液吸收。①抗心律失常:心律失常的病人,其临床表现主要是乏力、心悸、胸闷、气短等。通过辨证用药,胸闷、气短改善较快,心悸不易消除,心电图检查心律失常多无明显改变,往往迁延几个月。在辨证组方中加入苦参10—15g,则心律失常多在3—15天消失,继续用药4周,停药后不易复发。苦参性寒味苦,若心气虚、心阳虚的病人用时加桂枝、仙灵脾鼓动心阳,以免心阳被苦参苦寒之性味所伤,这样既发挥了苦参抗心律失常的作用,又保护了心阳,疗效更好。②治疗心包积液:心包积液虽不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必要指标,但大部分病人存在心包积液,心包积液的存在使胸闷、气短等症状加重。处于慢性期的病人,每遇感冒或劳累之后,胸闷、气短加重,休息后亦不能缓解者,此时检查,多数可发现有心包积液。心包积液可早于或与心律失常同时出现,因此及早治疗心包积液可使病情得到及时控制或避免病情反复。在辨证组方中加入苦参10~15g,可使心包积液在约1周的时间内消失。(王淑云,等《中医杂志》;9:)(4)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以苦参为主组方,治疗病毒性心肌炎21例,治疗顽固性心律不齐18例,其效颇佳。临诊中有意对心律不齐在辨证的基础上,加用较大剂量的苦参20-30g,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且无不良反应。(夏建德《中医杂志》;9:)(5)室性早搏可由多种原因引起,笔者从年以来,在治疗室性早搏时,常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加用苦参,每可取得较好效果。(陈乃麦《中医杂志》;9:)(6)苦参为苦寒之品。经现代药理实验发现,其具有非特异性“奎尼丁”样效应,能影响心肌细胞膜钾、钠传递,降低心肌应激性,延长绝对不应期,从而抑制异位节律点的兴奋性。故对心房颤动、频发早搏、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快速性心律失常具有较明显的治疗作用。中医认为快速性心律失常多由气阴两虚、热瘀互结所致。因此,加用苦参仍然符合“热者寒之”的辨证用药原则。鉴于苦参在处方中具有明显的针对性治疗作用,其剂量的选择十分重要。目前,在复方汤剂中的用量常在10—40g之间。若用于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用量宜在20—30g左右。此量虽为常规剂量的2-3倍,据观察尚未见明显毒副反应。(靳建新,等《中医杂志》;10:)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paidaiban.com/xjyzllc/6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