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是「后天之本」,人长寿、健康很大一部分都要看脾胃的好坏,这个问题可不能忽视。
但生活中有很多小细节,如果不加注意就会对脾胃造成很大的损伤,下面这4个最伤脾胃的坏习惯,你有吗?
01吃对可以养人,吃错也可以伤人中医大家李东垣《脾胃论》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
脾胃和食物接触最多,也最容易受食物影响。很多人容易受到一些错误的饮食观念的影响,不吃主食,甚至把水果当饭吃,其实这对脾胃是一种伤害。
水果大多性凉或寒,虽有养阴之功,但极易伤人阳气。脾胃虚寒的人要少吃,正常的人也尽量不要空腹、大量的吃。
02养成正确的饮食习惯1、七分饱,不过饥、过饱
过饥,即吃的量不够,不能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过饱,即吃的量过多,超过人体脾胃运化能力,容易损伤脾胃,导致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七分饱,是一种似饱非饱的感觉。应该是感觉吃得差不多了,却还不想离开饭桌,可要是再吃的话就会撑这样一种状态。
七分饱能保证身体对食物化生气血的需求,脾胃不会太累,而且到了下一餐的时候真好饿了,保证食欲。
2、按时吃饭
唐朝的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提出要:「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多则难消也。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这是保护脾胃不受损伤的重要习惯。
早上7-9点是胃经运行时间,这个时间段里就应该吃早饭。而9点-11点是脾经运行时间,就是它帮我们运化营养的时间。如果不遵循,非要反着来,你的脾胃早晚会抗议~
3、细嚼慢咽
人长牙齿就是为了咀嚼的,如果把牙齿的任务都扔给胃来完成,这对胃也是一种负担。
在清代养生著作《老老恒言》里有说到:入胃有三化,一火化,烂煮也;二口化,细嚼也;三腹化,入胃自化也。
所以,在日常饮食中要注意细嚼慢咽~
03思虑过多也会影响脾胃大家都知道「茶饭不思」「气饱了」,形容的都是情绪对身体脾胃的影响。
“怒、喜、思、悲、恐”五志对应人的“肝、心、脾、肺、肾”五脏。而其中的怒和思对脾胃的影响最大。
生气发怒和工作压力太大导致的肝郁气滞,都会导致肝气不疏,横逆克脾胃。
除此之外就是“思”,思比较特殊:
一指思虑思念,想事情、想人。有些人碰上什么事都喜欢多想、放不下,一点小事睡着了也在想,思则气结,过度的想事情、人会导致身体的气运行不通畅,脾胃的功能就受到影响。
二指思考。这个思考包括学习、思维,人如果总是思考学习,大脑一直处于活跃状态时很消耗气血的,而且这时候气血优先供应脑,脾胃的功能就降了下来。
要让脾健康,就要少生气,肝木与脾土处于和谐状态,也要少思虑,心里少想点事,“傻傻”的人吃饭才香。
04不要忽视运动的作用很多人总是忽视运动、思虑和压力的释放的重要性。而运动又能释放压力、减少思虑,不加强运动,脾胃很难真正强大。
《黄帝内经》“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伤气是全身的气,包括脾胃。
“脾主肌肉”:运动使筋骨松开,肌肉松解,气血运转,又能反过来拉动脾胃运转,长时间坐着是对脾胃和肌肉的双重打击,也是肥肉(痰湿)的摇篮。
中医常说的:动则升阳。吃药、饮食忌口顶多就是把脾胃这个「门轴」修好,你要是不去常开合转动,门轴还是会腐坏,脾胃还是会弱弱的,阳气升不起来。
但中医的运动不是撸铁,比较好的是有氧运动,我更推荐传统运动:太极拳、八段锦等,因为能身心同调,效率更高。
脾胃最重要的是养,从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开始养,饮食和运动要同时进行。
你若温柔善待脾胃
你也将被脾胃温柔以待
医院中医馆
李克强中医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
医院中医科坐诊专家
医院中医科主任
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工作四十余年,对中医肝胆胃肠胰等病的诊疗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急慢性肝炎、胆结石、慢性胰腺炎、难治性消化道溃疡、消化道肿瘤等疾病治疗有深入的研究。曾获洛阳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及洛阳市政府科技成果二等奖三项。
擅长项目:中医肝胆胃肠胰病的诊断及治疗;尤其对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慢性胰腺炎、急慢性胃炎、难治性消化溃疡、慢性肠炎、消化道肿瘤等有深入的研究;在临床中对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泌尿系疾病、男性病等疾病治疗也有很好的效果。
牛清磊中医医师
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善于辨析体质和中药调理,能较好的运用中医针灸、推拿与牵引相结合的方法,治疗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等脊柱相关疾病。
擅长项目:中草药治疗胸痹、心悸、头晕、郁症、消渴、胃痛、喉痹、水肿、鼓胀、咳嗽、病毒性心肌炎、紫斑、闭经、痛经、崩漏、不孕症、儿童疱疹性咽峡炎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paidaiban.com/xjyzllc/4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