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抗精神病药物有哪些呢?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怎么样呢?(一)第一代抗精神病药1、氯丙嗪多为口服给药,也有注射制剂用于快速有效地控制患者的兴奋和急性精神病性症状。较易产生体位性低血压、锥体外系反应、抗胆碱能反应(如口干、便秘、心动过速等)、催乳素水平升高以及皮疹。2、奋乃静自主神经不良反应较少。适用于老年或伴有脏器(如心、肝、肾、肺)等躯体疾病患者。主要副作用为锥体外系症状。3、氟哌啶醇注射剂常用于处理精神科的急诊问题。也适用于老年或伴有躯体疾患的兴奋躁动的精神病患者。小剂量也可用于治疗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主要不良反应为椎体外系症状。长效制剂锥体外系不良反应较口服用药轻。4、五氟利多为口服长效制剂,每周给药一次。该药碾碎后易溶于水,无色无味,给药方便,在家属协助下常用于治疗不合作患者。主要不良反应为锥体外系症状,少数患者可发生迟发性运动障碍和抑郁。5、舒必利治疗精神分裂症需要较高剂量。静脉滴注可以用于缓解患者的紧张症性精神运动迟滞。主要不良反应为引起高催乳素血症等内分泌变化,如体重增加、泌乳、闭经、性功能减退,锥体外系反应少见。(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1、氯氮平推荐用于治疗难治性、伴自杀或无法耐受锥体外系反应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过度镇静,故起始剂量宜低。粒细胞缺乏症发生概率大约为1%,国外报道的死亡率为0.13‰。体重增加、心动过速、便秘、流涎等多见。此外还可见体温升高、癫痫发作、心肌炎和恶性综合征。该药几乎不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及迟发性运动障碍。临床使用中应进行血常规、体重、血糖和血脂监测。目前,尽管氯氮平在国内使用仍广泛,但国内外专家主张慎用。2、利培酮和帕利哌酮利培酮是氟哌啶醇与5-HT2A阻滞剂利坦色林化合而成的新型药物,有口服片剂和水剂以及长效注射剂。其活性代谢物9-羟利培酮即帕利哌酮已作为新型抗精神病药开发上市,并有长效注射剂。对精神分裂症疗效较好。主要不良反应为激越、失眠以及高催乳素血症等,较大剂量可出现锥体外系反应。3、奥氮平化学结构和药理作用与氯氮平类似,但对血象无明显影响。对精神分裂症疗效较好。主要副作用为体重增加、思睡、便秘等,锥体外系反应少见。临床使用中应进行体重、血糖和血脂监测。4、喹硫平与奥氮平类似也是由氯氮平化学结构改造而来。对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的治疗作用相对较弱,对情感症状也有一定疗效。几乎不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及迟发性运动障碍。主要副作用是嗜睡、体位性低血压等。5、齐拉西酮对精神分裂症疗效肯定,可能对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和情感症状的疗效略有优势。几乎不引起体重增加,锥体外系反应少见。临床应用中应注意监测心电图QT间期。需与食物同服提高生物利用度。6、阿立哌唑目前唯一用于临床的多巴胺D2受体的部分激动剂。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氟哌啶醇相当,其激活作用有利于改善阴性症状和精神运动性迟滞,但用药初期易导致激越、焦虑不良反应。几乎不影响体重,较少发生锥体外系症状。7、氨磺必利舒必利的衍生物,不良反应与其类似。改进了血脑屏障透过率和受体亲和力,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得以提高,低剂量改善阴性症状,高剂量对幻觉妄想等效果明显,但催乳素水平升高和心电图QT间期延长较多见。8、哌罗匹隆对多巴胺和5-羟色胺系统引起的行为异常有效,可缓解精神分裂症的阳性和阴性症状,并激动5-羟色胺受体使前额叶皮层多巴胺释放增加,进而改善认知功能,不良反应有锥体外系反应和失眠、困倦等神经精神症状。9、鲁拉西酮对多巴胶D2、5-HT2AA及5-HT7受体均具有高度亲和力。对α2受体、5-HT1A受体具有中度亲和力,是5-HT1A受体的部分激动剂,故对精神分裂症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认知症状有改善,且对情感症状效果较好。心脏QT间期延长相对少见。10、布南色林对多巴胺D2、D3受体和5-HT2A受体有较强的亲和力,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阳性及阴性症状的同时也产生显著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11、阿塞那平为5-HT受体、a-肾上腺素受体、多巴胺D受体及组胺H受体的拮抗药,对M胆碱受体没有亲和力,能改善精神病性阳性及阴性症状,躁狂及双相障碍混合发作。有过度镇静和头晕的不良反应。12、伊潘立酮具有多种受体亲和作用,具有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的重要特征高5-HT2A/D2拮抗比率,对多巴胺D3受体也有很高的亲和力,不仅能降低大脑边缘系统的多巴胺能活性而减轻阳性症状,而且能增加额叶皮层的多巴胺能活性故能改善患者的阴性症状及认知缺陷。注:本文仅做科普,具体的药物选择还需根据主治医生建议。药物与精神外科药物治疗精神疾病,主要是药物透过血脑屏障,再进入脑内神经细胞,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酶催化后发生化学反应,再通过神经细胞前突触,与相关的受体结合,阻断亢进的神经递质而发挥生物学治疗作用。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一般2~4周,有的甚至要6周以上而且是需要源源不断的进行,药物与受体结合才可以发挥治疗效果。重症精神病人的神经细胞膜结构多数有损害、受体数量减少,抗药性出现,这导致药物难以发挥正常治疗作用,因此长期服药治疗疗效欠佳。此外,自知力缺失的病人不配合服药,也是导致病情进展快的主要原因。而手术,是直接将病变的神经环路调控,用物理方法即射频技术,将射频电极插到神经病理环路的特定靶点上,即调控其神经病理异常的传导。因为直接调控了神经病理信号的传导,不必像药物那样需要参与复杂的生理、生化反应过程,所以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如今科室开展的免费视频会诊仍继续进行中,有意向的家属可添加专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jinpaidaiban.com/xjyzllc/4851.html